交通干道植被全覆盖 绿水青山扮靓美丽枣庄
本篇文章1889字,读完约5分钟
◆记者张庆海
“枣庄越来越漂亮了。最大的吸引力不是高楼大厦,而是青山绿水。”这是许多市民在森林公园休闲健身时由衷的赞叹。近年来,枣庄市各级政府始终坚持“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以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升级工程为总体出发点,让青山绿水装扮美丽的枣庄。目前,全市森林面积209.4万亩,湿地面积23.8万亩,森林蓄积641万立方米,国有林场6个,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5个,省级以上湿地公园16个,建成绿色生态走廊2000多公里。
围绕城市大力推进枣庄国家生态园建设。枣庄环城国家生态园于2015年12月经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市级国家生态园,总面积20094公顷,森林覆盖率83.6%,涉及市中区、薛城区、翼城区、枣庄高新区、滕州市、山亭等区(市)。国家规划院受委托高标准编制了《枣庄市环城国家生态园建设总体规划》,形成了一个统一完整的环城城郊国家生态园规划建设体系。2016年,凤凰绿道被选为中国首批“中国森林体验基地”之一,环城绿道伸展活跃,连接山谷中的景点,深入山区腹地,成为市民享受休闲和森林生态体验的好去处。
大力推进荒山绿化。荒山绿化是枣庄林业建设中的一个难点。坚持科学规划、科学技术研究、创新形式、多元化投资、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每年一山一绿,全市年造林面积超过5万亩,成为造林面积增长最快、质量最好的时期。走出了适合枣庄实际的荒山绿化之路,突出了风景林、防护林、水源林建设。
大力推进城乡绿色生态走廊建设。建设绿色生态走廊是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拓展城市发展生态空空间的重要途径。委托国家规划院高标准编制枣庄市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总体规划,形成了全市1万多公里的绿色生态廊道规划建设体系。建设重点是“四面”(沿道路、沿运河、沿湖泊、沿边界)和“四环”(绕城、绕镇、绕村、绕水库)。全市新建和改造了2000多公里绿色生态走廊,实现了城市交通主干道的全覆盖,形成了贯穿城乡、水网、路网、农田林网相互衔接的绿色生态走廊网络体系。
大力推进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坚持“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以各级湿地公园建设为突破口,率先颁布实施《枣庄市湿地公园建设管理办法》,努力打造“湿地之乡”。据调查,全市共有湿地15864.67公顷,建立了16个省级以上湿地公园。据初步估算,全市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总值每年达到15.8亿元。大力实施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塌陷湿地恢复治理、湿地生态破坏等“六大”工程,加大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力度。湿地内严禁开垦、砍伐森林、乱采滥挖。湿地保护率达到70%以上,形成了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完善、规模适宜的湿地自然保护生态系统。
大力推进乡土树种的培育和推广。枣庄乡土树种众多,品质优良,为生物多样性和林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枣庄也是北方和南方重要的苗木过渡区和驯化区。南方常绿阔叶树种被驯化并北移形成新的乡土树种,进一步增加了乡土树种,丰富了树种多样性,为国家林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该市先后选育出石榴、青檀等近20个地方优良品种,被誉为“秋艳”。已建成侧柏、黄栌、青檀等10多个优良乡土树种示范基地,面积超过1万亩。已经培育了2亿多株幼苗,培育了3万多亩幼苗。积极加强中国石榴国家种质资源库和翼城石榴、山亭宝独孤、古早省级种质资源库建设,是全省林木种质资源库数量最多的城市。
大力推进古树名木保护工程。枣庄的林业文化博大精深,历代枣庄人崇尚敬神敬树、植树造林、保护古树、保持古树名木的思想。全市古树4万余株,其中零星分布的古树164株(国家一级古树73株,二级古树49株,三级古树42株);2棵名树;这里有7棵古树,包括2棵石榴树、1棵青檀、2棵栗树、1棵侧柏和1棵梨树。《枣庄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颁布,古树名木保护率稳定在100%。这些古树名木和古树群依然郁郁葱葱,见证了枣庄的沧桑,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大力推进全民共建共享森林生态工程。倡导全民共建森林生态,全民共享绿色福利。坚持全社会的广泛动员和参与,积极动员公众履行植树造林的法律义务。在6000多亩的城市、区(市)、乡镇和街道建立103个义务植树基地,每年参加160万次义务植树活动,组织118个市级党组织开展绿道“绿化多彩”活动,形成了植绿、护绿、爱绿、促绿的浓厚社会氛围。依托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建成了科学博物馆、博物馆等一大批生态科普场所。每年,有400万人在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林场、环城绿道和城市公园中享受休闲和娱乐。积极采取认捐、认建、认养等方式,调动全社会植树和绿化家园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全民的林业生态意识。
标题:交通干道植被全覆盖 绿水青山扮靓美丽枣庄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4887.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