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与我的金融科技实践生涯
本篇文章823字,读完约2分钟
李东荣
大学毕业后,我进入了金融系统,主修货币银行业务,并在央行业务领域从事一些具体工作,包括货币信贷、外汇管理、金融监管和金融技术等。在我的金融生涯中,我见证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金融时报》的诞生和随后的发展,通过《金融时报》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并在我的金融工作实践中记录了一些思想和理论研究成果。可以说,从那以后,我与英国《金融时报》结下了不解之缘。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和这位导师在一起30年了。
莫青香元
从金融技术开始
过去不像烟雾,我与英国《金融时报》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仍历历在目。1999年,我在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工作时,注意到了由《金融时报》、《中国金融》和《科技日报》联合主办的获奖文章《金融电子化之我见》。基于我对货币信贷工作的长期思考和对金融技术的兴趣,我撰写了《关于建立银行间企业经济数据库电子管理系统的思考》一文,并向英国《金融时报》投稿参与论文写作活动。通过对商业实践中发现的企业借款对信用信息需求的反思,阐述了建立银行间企业经济数据库的意义,提出了“通过建立银行间企业经济数据库电子管理系统,加强金融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规划,是改变我国银行电子系统建设现状,避免信息资源流失和浪费的迫切需要, 加强信息共享,提高信贷管理的工作水平和效率,也是银行现代管理的一次技术革命。” 我只是把它作为一种尝试,我没有想到在我提交文章后会获奖。论文评选宣布后,我们知道这篇论文获得了最高奖的一等奖,奖品是一台电脑,当时很贵。因为当时去北京出差的人不多,所以我很长时间都没有获奖。直到时任中国金融出版社总编辑的李寿荣出差到广州,问我为什么没有获奖。最后,这台电脑被我北京分公司的同事带回来了。这应该是我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英国《金融时报》的页面上。我还记得《中国金融》杂志也在当年的第五期《金融技术》专栏发表了我的文章全文。回顾历史,“金融技术”的概念在中国人民银行主管的报刊上已经使用了20多年。直到2016年,“fintech”
标题:《金融时报》与我的金融科技实践生涯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4283.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