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飞虎岭村彻底脱贫――湖北黄梅县地方税务局扶贫工作纪实
本篇文章1131字,读完约3分钟
初秋,64岁的王金山(音译)正在湖北省黄梅县柳林乡飞虎岭村的油茶基地里忙着给村民们除草施肥。
黄梅县地方税务局牵线搭桥,2015年10月,安徽宿松县企业家汪和平承包飞虎岭村油茶种植。包括王金山在内的12户贫困户被列入工业扶贫对象名单,要求他们在基地帮助除草、施用农药和化肥,人均年收入4000元。
飞虎岭村位于黄梅县北部山区,山高路陡,交通不便。村子里有1078人,176个穷人。2015年初后,黄梅县地方税务局扶贫小组进驻飞虎岭村,开展精准扶贫。在过去的两年里,飞虎岭村已经建成了一条“通往繁荣之路”,架起了一座“连接桥梁”,并建成了一条产业链。村民人均收入达到6200元,31户101人脱贫。
51岁的吴是飞虎岭村10个村民小组的成员,他想照顾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他没有技能,不能出去工作。由于交通不便,村里8英亩的竹林被遗弃了。吴给了记者一颗心,算了一笔账:以前竹子的价格是每斤0.18元,要自己拖到路边。除了人工成本,100斤竹子只赚了3元钱。
了解到这种情况,扶贫工作队筹集了2万多元修建了一条2公里的林地公路,现在汽车可以一路开到山脚。“道路修好后,劳动力成本就会节省下来。我们8亩竹林每年可增加收入2160元。”吴说,竹子有个市场,很多村民请他帮忙砍竹子,一年赚一万多元。仅这一项,该村8000亩的竹子基地就能为村民增加200多万元的收入。
2016年7月,洪水摧毁了飞虎岭村11组与外界相连的石拱桥,给全组100多名村民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王石泉,一个贫困家庭,每个月都去县医院看病和吃药。桥被毁坏了,所以他不得不绕道5英里离开村子。
“你想修这座桥吗?如何修复它?桥梁维修基金是怎么来的?”这是村党支部书记王的心脏病。这时,正在村里走访扶贫户的黄梅县地方税务局局长刘海波及时送来了2万元的修桥资金,并带领50多名干部职工担起了挖沙取土的重任,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那年9月,一座崭新的水泥桥重新连接了道路,供村民们出行。
为了使飞虎岭村的贫困户彻底脱贫,今年3月,黄梅县地方税务局投资1万多元购买了500多棵樱桃树,并在村里新建了一个12亩的樱桃园。未来三年,计划继续投资5万元建设樱花观光园,并将其融入柳林玫瑰谷景区,为村民打造永久性生态产业。
飞虎岭村浩然竹貉养殖基地的负责人王元是“90后”。2016年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在广州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应黄梅县地方税务局的邀请,建立了竹貉养殖基地。目前库存竹浣熊200多只,明年将投放1万多只,经济效益100多万元。王元说,基地安排了村里8户贫困户工作,每人每月工资2000元。明年,培养村民和回收基地的模式可以实施。"那时,每个贫困家庭每年可以增加收入2万多元."(经济日报记者李)
标题:为了飞虎岭村彻底脱贫――湖北黄梅县地方税务局扶贫工作纪实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2644.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