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青岛新闻信息网”,我们每天实时更新播放与青岛相关的重要新闻、城市公益宣传标语和天气预报以及经济信息、生活资讯等资讯,是世界了解青岛、青岛走进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

主页 > 青岛新闻 > 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整体治理记事:从“死亡之海”变“经济绿洲”

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整体治理记事:从“死亡之海”变“经济绿洲”

来源:青岛新闻网作者:秦道更新时间:2020-09-22 16:39:02阅读:

本篇文章2867字,读完约7分钟

绿色屏障完全封锁了库布齐沙漠。图为库布齐国际沙漠论坛永久会址。何鹏飞

30年来,在沙区各级政府、企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库布齐沙漠已成为世界上唯一被视为整体的沙漠。如今,库布齐沙漠已经变成了一片美丽的绿洲,实现了兼顾生态生计、治沙致富的双赢。不仅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大幅提高,而且带动了沙区10.2万人彻底脱贫。2014年,库布齐沙漠生态管理区被联合国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并成为“全球荒漠化防治的教科书”

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整体治理记事:从“死亡之海”变“经济绿洲”

被鄂尔多斯(600295)人统治了几十年的库布齐沙漠是什么样子的?记者最近走进库布齐,看到了一长卷彩色风景。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教授斯夸尔来到库布齐进行考察,他认为库布齐沙漠治理的经验值得世界借鉴,库布齐沙漠治理的模式应该成为“全球荒漠化治理的教科书”。

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整体治理记事:从“死亡之海”变“经济绿洲”

到处都有英雄进入沙海

30年来,在沙区各级政府、企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库布齐沙漠已成为世界上唯一被视为整体的沙漠。目前,沙漠治理面积超过90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5.7%

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整体治理记事:从“死亡之海”变“经济绿洲”

“三十年前,当我们进入恩格贝勘探与防砂路线时,我们环顾四周,除了黄沙或黄沙。”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林业局副局长吴向东告诉记者。

库布齐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总面积为18600平方公里。它是离北京最近的沙漠,曾经是京津冀地区风和沙的三大来源之一。30年前的库布齐,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10万农牧民分散在沙漠中,过着风沙相伴的游牧生活。

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整体治理记事:从“死亡之海”变“经济绿洲”

“一碗饭,半碗沙,五步不认妈妈。”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都归塔拉镇道土嘎哈牧民陈宁布在沙漠中生活了68年。像大多数世世代代住在这里的牧民一样,他被沙子追逐,无数次搬回家。后来,他找到了防砂行业的领军人物——伊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伊利资源集团已经组织了232支农民工队伍来控制沙漠化。按照每亩2000元的价格,农民工队伍集中承包沙地,带领582名农牧民成为生态建设工人。

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整体治理记事:从“死亡之海”变“经济绿洲”

在几十年的抗沙斗争中,涌现出了顾启祥、鲍日戴乐、倪拓高、马士通、徐志敏、苏八音、刘茂通、陈官柱、王明海、王文彪、赵永亮、王国翔、吴日庚、李德清等一批治沙英雄。

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整体治理记事:从“死亡之海”变“经济绿洲”

"在祖先的启发下,我进入了沙地。"张,2002年开始植树,发明了“水沙柳”和“电钻植树法”。张熟练地为记者演示了“用水冲沙柳”的种植方法:在橡胶水管前接一根长约1米的塑料水管作为“水枪”,向水枪内注入常压或高压水,将长约0.8米的沙柳枝条插入沙中,然后插入孔中,就大功告成了!你可以在10秒内种一棵树。2013年种植季节,张团队仅用17天就完成了6000亩沙柳的种植,成活率超过90%。

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整体治理记事:从“死亡之海”变“经济绿洲”

30年来,在沙区各级政府、企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库布齐沙漠已成为世界上唯一被视为整体的沙漠。目前,库布齐沙漠控制面积已达900多万亩,沙漠森林覆盖率从2002年的0.8%提高到2016年的15.7%;植被覆盖率从2002年的16.2%提高到2016年的53%,使沙地地区的102,000人彻底摆脱了贫困。

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整体治理记事:从“死亡之海”变“经济绿洲”

科学防砂显示神奇力量

针对区域荒漠化的循环分布特征,鄂尔多斯市探索了一种可持续的“一核三环”库布齐沙漠生态系统模式,同时加大了科技推广应用力度,优化了治沙技术模式

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整体治理记事:从“死亡之海”变“经济绿洲”

“南围,北墙,中间隔断。要进军库布齐沙漠,也要把它打成碎片,一个一个地打。”鄂尔多斯林业局局长韩的讲话引起了第十三届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方会议与会者的兴趣。

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整体治理记事:从“死亡之海”变“经济绿洲”

根据区域荒漠化循环分布的特殊规律和西部低降水、东部高降水的分布特点,鄂尔多斯市围绕沙漠核心区构建了灌木-灌木-乔木-灌木-草地三环植被圈,实施禁牧-休牧-轮作和农牧人口城市化保护措施,衍生出沙漠旅游、生态光伏、生物高值利用等生态产业链,形成了可持续的“一核三环”库布齐沙漠生态圈模式。

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整体治理记事:从“死亡之海”变“经济绿洲”

从七星湖出发,沿过沙公路行驶约半小时,然后进入库布齐沙漠腹地。这里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景观:64万块生态光伏板排列整齐,看不到尽头。电板下,几十只羊在齐膝深的草地上快乐地吃着。这个太阳能农场(000591)是由伊利资源集团建造的沙漠生态循环工业园。这种“混搭式”被专家称为“种草、养殖、发电、治沙、扶贫”的新模式。伊犁资源集团库布齐生态部首席科学家韩谈到了他对治沙的认识:“治沙不是为了消灭沙漠,沙漠是河流、冰川、海洋等自然之子。沿着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多光、少水、新技术、高效率”的道路,我们可以达到人与沙和谐相处的新境界。”

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整体治理记事:从“死亡之海”变“经济绿洲”

针对干旱少风少雨的现实,鄂尔多斯加大科技推广应用力度,倡导利用机械化造林专业队伍和现有大中型植树机械等造林资源,优化治沙技术模式,全面提高造林绿化科技水平。在技术措施上,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为重点,筛选配套了一批先进的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大面积整地、地膜造林等一系列抗旱造林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依托国家973工程,启动实施了5类生态监测项目,探索了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树种、不同密度下的生态调水可持续发展模式,提高了荒漠化科学防治水平。

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整体治理记事:从“死亡之海”变“经济绿洲”

不要用绿色画句号

鄂尔多斯市积极推进“农民+基地+龙头企业”的林业和沙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生态民生和治沙并举。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建设形成的独特人文地理环境,已建成20多个生态旅游景区

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整体治理记事:从“死亡之海”变“经济绿洲”

从达拉特旗丰水梁园区的观察平台上,4000个半住半养的农家房屋整齐划一,勾勒出这个工业城镇的基本轮廓。

2005年,位于库布齐沙漠边缘的一个无水、无电、无风、无沙的“风干葛亮”,被内蒙古东大蒙古梁集团改造为“风水梁园区”。集团将沙柳20%的嫩枝、柳叶和饲草加工成獭兔专用饲料,用沙柳粗枝建造高密度刨花板项目,用沙柳锯末和獭兔粪便制作菌棒,培育优质蘑菇和双孢蘑菇,用菌肥种植有机作物,发展采摘农业。以獭兔养殖为主导,用獭兔肉生产各种肉制品,其内脏用于生物制药,用屠宰下脚料进行狐狸、水貂等特种养殖。依靠这两条循环产业链,它吸引了全国各地近3000个家庭和5000多名来自地方和12个省市的人。

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整体治理记事:从“死亡之海”变“经济绿洲”

鄂尔多斯市积极推进“农民+基地+龙头企业”的林沙产业发展模式,将生态治理推向了反面,实现了生态民生与治沙致富双赢。一是依托重点林业项目,实施“缩小、转移、集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沙柳、柠条、杨柴、山杏等原料林基地建设,形成以沙柳为主的生物质能源原料基地、以柠条、杨柴为主的饲料加工原料基地、以优质沙棘、杏仁为主的食品饮料原料基地。 二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大力扶持发展前景好、市场潜力大、辐射带动面广的林沙龙头企业,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其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 同时,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实施品牌经营战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以伊利、东大为代表的治沙造林及相关产业发展企业已达80多家,培育了14家自治区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2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年产人造板2.6万立方米,生物质发电3.1亿千瓦时,杏仁露、海洋红酒、沙棘等饮料3.5万吨。三是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建设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地理环境,建成香砂湾、银坑塔拉、七星湖、恩格贝等20多个生态旅游景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陈力通讯员王壹冉)

标题: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整体治理记事:从“死亡之海”变“经济绿洲”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2607.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青岛新闻网介绍

青岛新闻信息网于1998年7月份创刊,具有访问量高、技术力量雄厚、访问快捷、安全性高、原创内容多、应用创新多等优势,以“权威、准确、实用”的特色,主要为网民提供青岛新闻、社区、房产、汽车、旅游、健康、婚嫁、电子商务、无线增值等实用青岛新闻,是海外读者、媒体和商业网站转载、获取、了解青岛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青岛市各类外语宣传信息的集汇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