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融结合,央企主业不能偏(各抒己见)
本篇文章1544字,读完约4分钟
■工业和金融与中央企业的结合应分为一级和二级。变得更强、更好、更大的初衷是无法改变的。行业导向和金融服务行业标准应当明确
中央企业一直被视为实体经济的支柱。然而,近年来,大量央企进入金融领域,有的甚至超越了金融业的主业,有的则雄心勃勃地打造世界级的金融控制集团,这引起了人们对央企“东张西望”、“脱离现实走向空虚”的关注。不久前,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SASAC)特别强调,中央企业要审慎监管金融业务,杜绝盲目投资金融。
企业可能会被外界的疑虑所冤枉。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产融结合是企业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后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参与金融业务最初是由于中央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的近百家央企几乎都是“巨无霸”,总资产数万亿元,年经营收入数千亿元。企业对保险、融资租赁等业务需求巨大。中央企业的另一个特点是层次多,下属企业多,具有法人资格,大量资金和相关业务分散在子公司。如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财务成本。中央企业开始探索建立金融公司,统一管理和统筹企业资金、票据和外汇,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将触角延伸到信托、期货、保险、金融租赁等部门。一位企业负责人表示:“对于这样一家大型企业来说,如果完全从外部市场寻求金融业务,那就太被动了。”另一方面,工业项目需要强有力的财政支持。例如,一位企业负责人表示,中央企业承担了许多“大国和重型装备”的研发任务,这些不仅是技术密集型、智力密集型产业,也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如果投资不足,可能会出现测试不足和问题暴露不完全的情况,也不会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许多人认为中央企业的项目并不缺钱,国家将负担所有的费用。事实上,企业作为项目实施的主体,面临着巨大的财务压力,这就需要更多的资本市场的帮助,一系列的金融服务来缓解企业的经营压力,用更多的资金进行产业升级。
如果把工业比作身体,融资就像翅膀。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工业和金融相互促进,更有利于经济起飞。产融结合、服务行业的原则是正确的,但目前,单个企业开展的金融业务已不能完全等同于产融结合。在开始投资金融时,一些企业可能会想到服务业。随着金融业务的发展,金融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它与产业的结合并不紧密,而是呈现出“两张皮”的趋势。金融业资金充裕,利润丰厚。传统产业近年来处于低谷。一些企业对发展金融更感兴趣,投入更多的精力,这不仅服务于自己的行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行业的关注。
中央企业的产融结合应分为一级和二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SASAC)对中央企业的主营业务有严格的规定。有人认为这些规定过于机械,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但这是由中央企业的特殊使命决定的。中央企业的责任不仅是保护和增加国有资产的价值,而且是在关键领域发挥国有经济的控制、影响和驱动力,提高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目前,中央企业主营业务的“优”与“强”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如果你分心去做其他赚钱快的生意,你很可能会耽误主营业务,甚至给房地产行业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从这个角度来看,SASAC的提示是及时和必要的。这并不是说中央企业不允许涉足金融,而是说企业专注于产业的初衷不能改变。因此,有必要对中央企业的产融结合进行界定,明确产业导向和金融服务业的基本原则,明确投融资的范围、比例和禁区,同时使绩效考核更加细化。当然,在规范中央企业金融投资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近年来,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投入成本高,产出周期长,利润空有限,这使得企业经营困难。与金融业相比,盈利能力大不相同。从根本上引导大家聚精会神做好事,防止从实到虚,关键是要深化供给方面的结构性改革,提高实体经济的回报率,保持实体经济的长期活力和吸引力。
《人民日报》(2017年9月11日,第19版)
标题:产融结合,央企主业不能偏(各抒己见)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2540.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