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融合发展 潜江“虾稻共作”成“生态福利”
本篇文章1296字,读完约3分钟
中信。湖北省潜江市8月25日电:绿色整合发展潜江“虾米联产”为“生态福利”
记者董
“虾稻共育的养殖模式是绿色生态和经济发展的结合。我们将努力使虾米产业综合产值达到800亿元,改善全球生态环境,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近日,湖北省潜江市市长龚定荣在接受Zhongxin.com采访时表示..
钱江位于江汉平原,这里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水质优良。大多数河流的水质达到三类以上,满足了绿色产品的生产需求。
龚定荣表示,黔江龙虾产业从一开始就坚持绿色生态、有机健康的养殖和加工,特别是著名的“虾稻共作”模式,完全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潜江市市长龚定荣(左一)接受了中国新闻社采访组的独家采访。董拍摄到,“虾稻共作”模式下,小龙虾可以吃稻草、杂草、水生动物等天然饵料,其粪便可以作为水稻生长的肥料。肥料,有效避免了农药和化肥,保证了小龙虾和虾米的质量和口感,具有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龚定荣说道。
此外,潜江坚持“先养水后养虾,以好水养好虾”的原则,实施全区域调水工程,并对沿河水体进行黑臭、垃圾等特殊处理。对干流河道进行升级改造,改造支流,疏通毛细渠道,引入汉江水,使“虾稻共作”种植养殖基地全部实现“清水灌溉”,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钱江还建立了从田地到餐桌的全链追溯系统,虾和大米产品通过二维码标签进行管理,这样就可以追溯源头,核实目的地,并追究责任。同时,推广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建立小龙虾大数据中心和质量安全监控中心,确保小龙虾在最适宜的环境中生长。
记者采访了潜江市赵垴村“虾米两熟”基地董肖斌。2016年,潜江市“虾稻共作”面积达到31.5万亩,小龙虾产量达到7.35万吨,虾稻产量达到25万吨。平均每亩收入可达6000元左右,是单种水稻收入的近6倍,大大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成为富民强市的“第一产业”
潜江市榆阳镇跃进村村民李养殖的小龙虾供不应求。在今年的高峰期,它每天可以卖500-600公斤,今年上半年已经赚了8万元。“小龙虾其实很脆弱。水质差会影响它的生长。可见,我们黔江的小龙虾已经过了绝对的质量关。”李对说道。
目前,潜江虾米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国家和湖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潜江龙虾”已成为湖北省的一项省级战略。潜江市还设立了2000万元的虾米产业发展专项财政资金,并设立了2亿元的虾米产业发展基金,全面发展虾米产业。
潜江的“虾稻共作”田已成为一种“生态福利”。董、、龚定荣表示,未来黔江将建成小龙虾野生种质资源保护区和规模化、规范化的虾米良种繁育基地,实现从销售小龙虾到养殖、销售小龙虾苗、从水稻种植到水稻育种、水稻精加工的转变。
其次,潜江将争取在深化“虾稻共作”模式研究上取得突破,探索一批适合我国不同地区和环境条件的小龙虾养殖模式。同时,潜江将大力推进虾米养殖基地园区综合体建设,发展农村休闲旅游产业,显著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除了富民强市,‘虾米共产’使黔江呈现出‘米长在水里,虾长在米的下游’的绿色生态景观,让普通百姓(603883,诊断股)能真正感受到绿色发展模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生态福利。”龚定荣说道。(结束)
标题:绿色融合发展 潜江“虾稻共作”成“生态福利”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2112.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