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本篇文章1234字,读完约3分钟
“在那个遥远的地方,有一个好女孩。当人们走过她的计数室时,他们不得不回过头来,若有所思地看着……”一首“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歌在河对岸唱着,歌中的金银滩草原位于青海省海盐县。这片美丽的土地是高原地区、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的结合体,贫困程度深,覆盖面广,脱贫难度大。发展扶贫产业已成为海盐战胜贫困的关键。
日前,农业部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了工业扶贫和农业帮扶青年现场会。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会上说,与其他地区相比,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水平落后,产业扶贫能力较弱,这是一场“短板中短板,硬仗中硬仗”。因此,深度贫困地区应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确保扶贫效果的可持续性。
海盐县青海湖乡塔里村有丰富的草原,家家户户都有牛羊。然而,村民们几代人以来一直在独自战斗,而且耕种广泛,因此很难看到好处。为此,海盐县在塔里村成立了塔里生态畜牧合作社,创新了合作社管理体制和机制,动员村民向合作社投入草地、耕地、牲畜等生产资料,整合了村内2.88万亩草地、4726万亩耕地和4800头牲畜,总资产601.8万元。
"农业和种植业由合作社管理,村民成为股东,享受有保障的收入和股息."该合作社董事长李法得表示,2016年,该合作社的收入达到297.5万元,社员人均收入为1.7万元。“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劳动力得到解放。前年村里有32户71人的贫困户,现在只有3户9人。今年,整个村庄都可以摆脱贫困。”
工业扶贫的关键是引导贫困家庭不断提高增收能力,从“输血”转向“造血”。海盐县县长苏东渠表示,海盐县创新体制机制,千方百计把贫困家庭“粘”在扶贫产业链上,增强他们脱贫致富的能力。一方面,县政府以股权形式向企业注入工业扶贫资金,每年向贫困家庭发放不低于8%的分红。另一方面,将塔里村模式推广到全县,引导贫困户将生产要素折合成新的主体,年底分红,实现资源转化为资产,农民转化为投资者。
对于种植业和养殖业基础薄弱的地区和没有管理能力的贫困家庭,海盐县也试图通过旅游业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在大禹部落的民俗村,蓝天白云,绿草如茵,大禹民俗博物馆,大禹国家大剧院和观景台,游客们来来往往。他们不仅可以观看藏族民俗文化展示和民族解读,还可以露营、住宿和用餐。
苏东渠表示,民俗村是县政府依托海北大禹部落文化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旅游扶贫项目,旨在为附近贫困家庭提供就业机会。公司在村里为有工作能力的贫困家庭和贫困家庭的大学生提供餐饮、清洁等70个工作岗位,并定期组织技能培训。同时,允许40户建立档案和建立卡的贫困家庭在旅游景点免费摆摊经营小企业,增加家庭收入。
45岁的张松龄是海盐县金坛镇光明村的一个贫困家庭。因为她的丈夫和岳母病得很重,她家欠了很多医疗费。今年6月,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张松龄在民俗村设立了一个摊位,出售手工艺品,游客众多,生意兴隆,月收入超过3000元。“旅游旺季即将到来,生意只会越来越好,家庭收入也会慢慢增加。”张松龄说。(经济日报记者李)
标题:青海海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1578.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