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IMF报告关于银行业压力测试表述未能全面反映结果
本篇文章1489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北京12月7日电据中国央行7日在官方网站上发布的消息,中国央行表示,imf压力测试报告中的相关声明未能充分反映测试结果,银行不良贷款率被低估的空间不大。
2017年12月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发布了《中国金融业评估计划》核心成果报告——《中国金融体系稳定性评估报告》、《中国金融业评估报告》、《中国遵守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情况详细评估报告》、《中国遵守证券监管目标和原则情况详细评估报告》、《中国遵守保险核心原则情况详细评估报告》。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于1999年联合发起了金融部门评估计划(世界银行只评估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其主要目的是评估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监管框架的质量以及金融体系对成员经济体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促进作用。
从2009年到2011年,中国完成了第一个“金融部门评估计划”。2015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每五年更新一次系统重要性经济体评估的要求,启动了中国“金融部门评估计划”的更新评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中国“金融部门评估计划”最新评估结果报告中,充分肯定了近年来中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和发展取得的成就。报告指出,自第一个“金融部门评估计划”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显著的快速增长。金融体系为经济增长和减贫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金融业特别是资本市场继续深化发展,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质量不断提高,普惠金融取得重大进展。管理部门继续推进金融改革,在提升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巴塞尔协议三监管框架、加强证券投资者保护、完善资本市场基础体系、建立稳健保险业发展框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报告显示了对中国银行(601988)、证券和保险业是否符合国际标准和规范的综合评价结论,认为中国金融监管高度符合国际标准。此外,报告还高度评价了中国在完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法律法规框架方面取得的进展。
同时,报告认为,尽管金融体系面临一定的潜在风险,但中国当局高度重视并已开始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控制风险,完善微观审慎监管,通过成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报告建议,中国应加强对金融集团的监管,从前瞻性的角度进一步加强对银行资本的监管,确保类似产品受到一致监管,加强数据收集、信息共享和系统性风险监控,强化危机管理框架,增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抵御能力,提升金融技术监管框架,继续构建更具包容性的金融业,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总的来说,报告对中国金融体系的评价是客观的、中肯的,提出的建议对深化中国金融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央行表示,报告中仍有一些声明和观点我们不完全同意。据央行称,报告中有关压力测试的相关陈述未能充分反映测试结果。事实上,根据评估小组根据国际惯例进行的银行业压力测试,在极端情景假设下,占参与银行总资产65%以上的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仍可保持在7%以上,中国金融体系表现出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就银行业资产质量而言,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加大了不良贷款的核销和处置力度,这是不良贷款率保持在较低水平的重要原因。自2017年以来,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企业利润大幅反弹。许多地方政府债务也与未来有现金收入的资产相对应,因此不良贷款率几乎没有被低估的空间。
下一步,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将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的过程中,借鉴和吸收《金融行业评估计划》的合理建议,巩固成果,改善不足,继续推进金融业深化改革和健康发展,有效防控风险,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交流,为维护全球金融体系稳定做出更大贡献。(中信经纬应用)
标题:央行:IMF报告关于银行业压力测试表述未能全面反映结果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0138.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