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涉企收费缩“清单”实体经济减负担
本篇文章1882字,读完约5分钟
我省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已经"清理",只有8项政府定价的企业服务收费。
项目数量和收费标准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
12月4日,省政府新闻发布会发布了我省参与经营企业服务收费清理规范情况。目前,我省引进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已经“清理完毕”,只有8项企业服务收费继续由政府定价。我国企业的项目数量和收费标准都处于较低水平。
省级服务前收费项目总数从80个进一步减少到54个
据省物价局负责人介绍,2014年底前,物价部门牵头编制了三级企业收费清单,由财政部门和法制部门编制,于2015年1月1日同步实施。我省企业收费清单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行政审批前置服务项目收费、政府保证金(抵押)等四个方面,涵盖了所有与行政权力相关的收费。
行政审批服务前收费清单是涉案企业收费清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这部分收费与行政权力密切相关,涉及众多机构和中介机构,在编制清单的过程中,我省坚持“四不放过”,严格控制收费项目的进入。首先,法律法规没有依据。经审核,服务前收费项目总数从252项减少到80项,当年减负金额约为6亿元。二是未经国务院授权不得设置。例如,根据国务院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精神,除国务院规定的商业银行等27个特定行业外,其他行业的工商验资报告将被取消,省内当年新增企业143500家,节省验资费用8600万元。第三,它不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例如,政府部门组织、第三方委托的31个评估项目,所需资金全部纳入部门预算,不再由企业支付,每年减少约1亿元。第四,重复和交叉设置。如果同一个中介报告(如上市公司的年度审计报告)可以在多个部门使用,按照一个企业的一个中介报告为多个部门所共用的原则,不需要重复设定前期服务费,全年可以减少企业支出约5000万元。
根据政策变化,目前,我省对行政审批前置收费清单进行了三次动态调整,省级前置收费总量从80项进一步减少到54项。
政府定价管理实施的运营和服务收费总数已从44项降至8项
据悉,2013年以来,我省对政府定价的经营性服务收费采取了“取消、退回、放开、降低标准”的措施,先后进行了三次清理,目前项目总数从44个减少到8个。
一是取消国家明令取消的行政审批前置项目的相应收费。如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取消了地震安全性评价、防雷装置设计技术审查、防雷装置建设跟踪检测等费用。二是按规定应由财政资金担保,不再按经营性服务收费给予定价。如建设项目交易费、矿业权交易费、矿产资源储量评估费、重大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费等。,坚决退出定价范围。第三是放开已经具备竞争条件的服务价格。如机动车检验费、房地产测绘费等。,由企业根据市场竞争规则独立定价。第四,对于极少数继续受政府定价管理的经营和服务收费,将降低收费标准。如国有产权交易费、企业公证费三次下调,取消、暂停和放开的总费用占原项目的82%。
经过多次清理和规范,全省政府定价管理的经营性和服务性收费项目由2013年的44项减少到目前的8项。
初步构建具有安徽特色的“1+n”企业关联收费清单体系
近年来,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要求,我省编制了《长江航运领域企业收费清单》、《进出口环节企业收费清单》、《政府定价管理企业经营服务收费清单》。同时,编制了企业相关工程建设项目收费清单和商业银行及抵押贷款企业相关收费清单。除了公布预留收费项目外,还针对这两个行业突出的收费问题,提出了规范收费行为的建议,初步构建了安徽特色企业“1+n”收费清单体系,力争全面覆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收费清单工作。
今年6月以来,我省再次对涉案企业的服务收费进行了全面清理和规范,重点是行政审批服务前收费和行业协会商会收费。重点从五个方面检查非法收费:一是企业在收费清单之外收取的费用;二是继续收取已被国家和省宣布取消和暂停的费用;三是将未列入省级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的中介服务项目作为接受本部门和下属单位行政权力的条件,迫使企业提供有偿中介服务;四是部门和下属单位在审批过程中委托的各类技术服务活动没有通过竞争选择服务机构,服务费用由企业支付而不是部门预算;第五,部门搭建或属于电子政务平台,以各种名义向企业收费,或强迫企业购买第三方电子认证服务并参与电子认证服务收取费用。一旦发现这五种违法指控,将依法查处并追究责任。省民政厅和省物价局还对该省管理的260多个行业协会和商会的会员费以外的费用进行了清理和规范。通过这次清理,全省取消和停止了108项企业收费项目,涉及金额16.86亿元,降低了12项收费标准,涉及金额2150万元。(记者王伟)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朱颖
标题:安徽:涉企收费缩“清单”实体经济减负担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0096.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