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货币金融史中汲取智慧
本篇文章1557字,读完约4分钟
货币金融史是中国经济史特别是现代经济史的一个重要分支。总结以往货币金融史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加强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显然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经济史和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也有利于加强当前的金融工作。
货币和金融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马克思说:“货币作为价值的尺度,是商品价值的内在尺度,也就是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商品、货币和金融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货币作为等价物的出现,有利于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流通,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早在南北朝时期,优质银行就出现了,它是抵押贷款的前身。明末清初,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银行等金融机构逐渐出现。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金融机构坚持“仁、义、礼、智、信”的经营原则,创造了那个时代的金融文化。数百年来,中国传统金融机构一直活跃在中国的自然经济舞台上,主要依靠借贷双方的承诺,直到最近才在西方银行和金融体系的冲击下突然退出。中国传统金融机构的诚信精神保证了正义与利益关系的平衡,促进了商品的流通。这样的历史经验值得货币和金融历史学家研究和总结。
货币、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失衡在历史上时有发生。中国进入近代以后,中国社会受到了西方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侵略。外国银元的流入、中国货币铸造权的下移和纸币的滥发,使得中国市场的货币发行量高达数百种,导致了货币流通的混乱。一旦这种情况变得严重,货币、金融和实体经济将失去平衡,对国民经济和政治的影响不可低估。这种严重的情况在现代中国至少发生过两次。
清末,外资银行不仅向清政府发放各种贷款,还操纵中国外汇市场,导致大量外国银元流入中国。外资银行也发行大量钞票,直接控制着中国的金融业。据学者估计,1910年,中国市场流通的货币总量为25亿元,其中包括11亿元的外国银元和3亿元的外国纸币,它们合起来占中国货币总量的56%。大量外汇在中国市场流通,严重影响了中国金融市场。1908年,上海发生了一起外国银行抵制中国钞票的事件。"篡夺主人的角色令人震惊。"。清政府试图禁止中国企业发行纸币,同时限制外国银行发行纸币,但最终失败了。在这样的金融市场背景下,1910年上海发生了一场金融危机,当时被称为“橡胶股趋势”。金融危机表明清政府无力管理金融市场,导致金融与实体经济分离,严重冲击了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平衡,使社会陷入混乱。1911年,上海金融危机后的一年,1911年的革命发生了。当然,1911年革命有非常复杂的原因,但金融危机的影响有多大值得研究。
1948年国民党在大陆崩溃前夕,货币改革引发的金融动荡成为推翻国民党在大陆统治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国民党发动内战后,不仅丧失了民心,还丧失了军事力量,缩小了控制面积,减少了物质生产。然而,货币发行大幅增加,金融形势恶化。国民党政府的开支几乎完全依靠印钞,法国货币的最高面值已达到500万元,从而刺激物价每天甚至每小时都在上涨和变化。1948年1月,大米价格为每石150万元,8月中旬攀升至5833万元。1948年8月,国民党政府进行了货币制度改革,将黄金券换成了法国货币。结果,金融市场陷入混乱,价格飙升,黄金券的信用极其糟糕。一些地区已经将金券视为废纸。这一货币改革失败的案例也是货币金融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典型案例,值得货币金融史家研究。
通过研究货币金融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如果货币和金融只追求利润,而忘记了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目的,它就失去了意义。正义并不反对利润,但只有正义与利润的关系达到平衡,经济和社会才能稳步发展,否则就会出现危机。无论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还是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都表现为货币金融领域的义利失衡。历史告诉我们,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液,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成员)
标题:从货币金融史中汲取智慧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9897.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