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铜仁多种形式促脱贫:集体富了,村民才有盼头
本篇文章1301字,读完约3分钟
资源开发、土地管理、产业驱动、实体驱动和服务创造-
贵州铜仁地区多种形式的扶贫
用荒地来形容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汤头镇青岗坝村并不夸张。当地有一首歌谣:“青岗坝田大丘三年不收。”有些女人不嫁青冈巴,还有红洋葱拌饭酸菜。”村民靠务农为生,靠工作挣钱。没有区位优势,资源匮乏,石漠化严重,基础条件差。青帮坝村党支部书记冷朝刚认为,贫困的小山村要想发展,必须想方设法挖掘现有资源,实现利益最大化。
为此,青帮坝村积极盘活土地资源,集中整合原有耕地发展蔬菜产业;平整贫瘠的坡耕地,建设农产品(000061,诊断库存)加工厂和经营农舍;光照和灌溉条件差的土地将用于立体生态农业...村集体经济发展迅速:上千亩蔬菜基地年收入100多万元,大蒜加工厂年收入100万元,农家乐等两大服务业收入50多万元。全村228户1058人都成了股东,他们可以享受分红,在附近工作。2016年,青帮坝村人均年收入达到1.36万元,昔日的贫困村成为扶贫示范村。
“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不能打开局面,村民的扶贫也不能讨论。”铜仁市副市长胡洪成表示,铜仁市将动用市、县两级200万元的年度预算,作为村集体经济的专项扶持资金,同时对村干部的薪酬进行考核,与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挂钩。“只有集体经济发展了,扶贫工作才有内生动力”。
思南县邵家桥镇毓秀沟村党支部书记陈建强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村集体不能给村民带来利益,也没有人听村干部的话”。
鱼溪沟村原本是一个穷乡僻壤。近年来,陈建强充分利用了村里的闲人、闲置土地和闲置资金,使资源成为资产,土地成为股权,农民成为投资者。
2014年,毓秀沟村集资40万元兴建水泥砖厂,第一年实现净利润22万元,告别了“空贝壳村”的历史。为了进一步盘活土地资源,村里建了一个大型砖厂,成立了一个建材公司,300多亩沙柚林交给村集体统一管理,还建了一个果蔬养殖场。目前,鱼溪沟村集体资产超过1000万元。除了给股东发放红外线外,该村的集体收入还用于支付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和供水线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只有当集体富裕了,村民才有希望."陈建强说,目前余溪沟村80%以上的土地已经转让给了集体,每个家庭都成为了村集体企业的股东或股东。家里的劳动力已经成为村企业中的专业工人和专业农民。农民的生产、生活和前途与村集体息息相关,解决了许多村民的就业问题。陈华强,一个贫穷的家庭,十年前在一次车祸中致残,并且从未有过工作。在村里建了一个农场后,他被聘为负责人,他的妻子和他的妻子每月工资为5500元,这最终使这个家庭的生活无忧无虑。
资源开发、土地管理、产业驱动、实体驱动、服务创造……铜仁探索各种形式,加强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村扶贫。“铜仁基础薄弱,脱贫任务艰巨。单靠政府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远远不够的。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共同努力。”胡洪成说,为此,铜仁市建立了以亲情、乡情、友情为情感纽带的村级春晖社,整合了成功人士和外地人才的智力、资金和物质资源,集中力量脱贫。仅思南县就成立了59个春晖俱乐部,吸收会员218人,捐款400万元,成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强大后盾。(经济日报记者李)
标题:贵州铜仁多种形式促脱贫:集体富了,村民才有盼头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8905.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