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项目架起文化桥梁
本篇文章1350字,读完约3分钟
严金凤(左三)和当地员工一起过中秋节。(数据图片)
站在非洲纳米比亚的土地上,面对倡导休闲生活的非洲工人兄弟,一向做事坚决的严金凤有点担心。“项目建设期不等人。我没想到我们在海外项目建设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竟然是文化差异。”严金凤笑着说道。
随着“一带一路”的逐步发展,大量中国企业“走出去”,越来越多的中国建筑商在国外打拼。面对国内外不同的建筑环境和文化差异,如何克服“水土不服”已成为海外建设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对此,中国建设第二局核电建设分公司纳米比亚项目部经理严金凤找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闫金凤,44岁,河南洛阳人,是电力建设领域的“老手”。他担任了核电站核岛项目的土建队长,带领团队在非洲开拓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市场。起初,他被当地工人的生活观念难住了。
严金凤在纳米比亚的第一个项目是纳米比亚的虎山铀矿项目,这是中国在非洲最大的矿业投资项目。这里的铀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三,项目意义重大。与项目的重要性不相称的是非本地工人提倡休闲和享受的态度。他们经常一发工资就跑出工地去喝酒找乐子,他们没有计划,不善于省钱,甚至在一起工作的时候谁也见不到。
如何充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组织劳动竞赛,24小时轮班施工,做60天!"严金凤的话在生产例会上激起了上千层浪。在这个特殊的海外项目中,即使是周末加班也必须事先得到工人的申请和监理的批准,更不用说24小时施工了。国内劳动力竞争在这里根本行不通。幸运的是,严金凤后来发现许多当地工人对中国文化很好奇,他突发奇想,找到了突破口。不久,“雷锋学校”在纳米比亚开始了。“在第一堂课上,我们用宣传视频和施工照片震撼了我们的眼睛,并将职业发展的理念传递给了每个人。下课后,一些工人来了,不仅要求进行职业规划,还积极谈论劳动竞赛。”严金凤说道。在雷锋学校“非洲学生”的协调下,越来越多的当地工人愿意参加劳动竞赛。看着签了字的加班申请表和比赛实施计划,外国主管竖起了大拇指。“你真有办法!”
“人”的问题解决了,项目的建设任务逐步顺利推进,严金凤放眼整个纳米比亚市场。他派了一个商业团队向他的兄弟公司学习,同时亲自带人去管理市场。
由于中非文化和商业模式的差异,当地企业对中国企业认识不足,甚至有偏见。起初,严金凤经常失败。为了按时参加当地的商务会议,他经常需要在清晨离开,赶往400多公里外的首都温得和克;在与企业谈判时,他经常会遇到关起门来和冷言冷语,但这些都不能动摇他打开市场的决心。严金凤因为坚持而充满韧性。他拜访了当地企业负责人,介绍了公司业绩,邀请对方参观考察,并与当地信用评级较高的公司组成了市场拓展财团...真诚的态度和出色的表现最终打开了市场。纳米比亚的八个项目,如纳米比亚国家新闻中心项目、农业部农林灌溉项目和翁岙铁路路基项目,向严金凤的团队伸出了橄榄枝。严金凤坚持不懈,带领团队开拓非洲其他国家的市场,成立了五个国家工作组,先后在津巴布韦、肯尼亚、赞比亚等国家登陆项目。
对严金凤来说,海外建设不仅给中国企业和当地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也架起了中非友谊的桥梁。“无形的文化对于不同国家的人来说是一个醒目的标签。通过项目建设和真诚沟通,我们还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增进相互了解。”严金凤说:“这也是我们海外建设者的骄傲。”(中国经济网记者肖潇予)
标题:海外项目架起文化桥梁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8080.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