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新经济增加值省第一!权威解读:青岛经济转型70年
本篇文章6854字,读完约17分钟
青岛情报网8月29日报道,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开始了新的历史征兵,青岛迎来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海尔、海信、青啤酒等企业品牌知名企业诞生,东方铁塔、库特智能、特锐德等领域崛起,成为举世瞩目的峰会城市……,青岛经济总量连续跨越历史新阶段,产业结构
一、经济总量:飞速发展,经济实力显着提高
青岛是山东省经济迅速发展的排头兵,进入新世纪十几年来,经济总量居山东各地市之首,约占全省的1/7。 新中国成立之初,青岛gdp为2.87亿元,1987年突破100亿元,达到111.75亿元。 1999年突破千亿元,达到1018.97亿元。 2010年上楼5000亿元,达到5749.02亿元。 第十届党大会以来,青岛经济总量先后跨越7千、8千、9千、兆4千亿台阶,2016年进入“兆俱乐部”,达到10184.70亿元,成为全国第十二大gdp总量超过万亿的城市。 2018年实现12001.52亿元,比建国初期增加了782.7倍。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了22.8倍,第二产业增加了1936.2倍,第三产业增加了1977.7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1949年的71元/人均2018年的128459元/人均344.2倍,根据2015年世界银行制定的国家和地区收入水平划分标准,青岛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水平。 新中国成立70年是青岛经济总量累积上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跨越时期。
二、产业结构:服务业引擎推动,新经济领导变革升级
gdp超越万亿,不仅代表一个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规模,也是城市产业结构变迁和城市整体竞争力提高的反映。 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青岛经济实现了几何增长,随之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 从1949年到2018年,青岛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从22.7:52.7:24.6调整为3.5:41.2:55.4。 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长动力逐渐转变为新的动能转移,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为代表的“新兴经济”基因成长,成为引领产业结构转换升级的新增长点,“青岛制”
(1)产业结构变化显示出明显的阶段性。
1、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产业基础非常薄弱,技术水平极为落后,三次产业比例关系为41.6:38.3:20.1。 为了迅速恢复生产,青岛优先迅速发展重工业,实施大力加强基础工业的战术部署,到1978年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调整为22.7∶52.7∶24.6,第一产业下降18.9个百分点,二次产业
2、1979-1984年:改革开放初期,青岛市率先实施农村改革,农村经济开始活跃,迅速发展,占gdp的份额迅速提高。 第一产业的附加值年均增长11.1%,占gdp的比例从22.7%上升到26.6%。 除此之外,第二产业占gdp的比例下降到48.3%,下降了4.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仅上升了0.5个百分点。
3、1985-1992年:随着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青岛市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发生了新的调整和变化,第二、三次产业迅速发展,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5%和13.4%,第一次 从产业比重来看,1992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上升到33.4%,比1984年上升了8.3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的比重没有很大变化,1992年比1984年上升了1.5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的比重大幅下降了9.8个百分点。
4、1993-2007年:国家陆续推出的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具有落地效果,1996年底基本实现了经济“软着陆”。 在此期间,青岛市三次产业增长率下降,特别是出现了第二次产业的影响,比重下降了4.6个百分点。 从1997年开始,经济结构战术调整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进入以科学技术和新闻产业为主导全面升级产业结构的新时代,工业主导型增长结构形成强化,两三产业合作青岛经济快速增长 从1997年到2007年,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为16.9%和15.4%,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上升了6.4个百分点和6.9个百分点。
5、2008—2018年: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深化供给方结构性改革,结构优化升级为主旋律,青岛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 2012年第三产业的比例为48.5%,超过第二产业( 48.5% )的1.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变为“三二一”。 2014年青岛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达到50.7%,青岛经济从工业经济主导转向服务经济主导,产业结构调整进入工业化后期。 2015年第三产业比重为52.2%,超过第二产业8.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超过50%,达到55.1%,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2018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6.4%,超过第二产业16个百分点,呈现出高比重、高贡献率的“双高”特征。
三次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变化趋势图
(2)新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系列改革政策落地深入,经济结构战术调整发生积极变化,经济进入降档“新常态”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相继出现,战术新兴、高新技术等经济成就 2017年,青岛新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经济的四分之一强,增加值占2984.39亿元,占gdp的27.1%,全省第一,超过全省5.4个百分点。 解体显示,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超过30%,对新就业的贡献度超过70%,领导促进青岛经济的优质快速发展。
1、推进新产业创新驱动、工业转型升级。
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岛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八十年代纺织,九十年代家电电子成为青岛工业的品牌名称。 现在,青岛正在以“网络+”加快推进物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等新闻技术在工业各行业的深入应用,新兴产业成为拉动工业创新推动快速发展的新生力量,以制造业全速向中高端 201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值实现7233.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0.8%,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 工业战术新兴产业增加值806.5亿元,增长11.7%,占gdp的7.3%。 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迅速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量8.1万台,智能电视1372万台,高端智能手机2062万台,城市轨道车辆1276台……,成为青岛gdp稳定发展的支撑和亮点。
2、新服务异军突起,成为第三产业的新增长极。
改革开放以前,青岛重视物质生产行业的迅速发展,不重视金融保险、房地产、社会服务等所谓“非物质生产行业”的活动,制约了服务行业的迅速发展。 1978年,第三产业增长9.4亿元,占地区总产值的24.6%。 改革开放后,第三产业在青岛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基础领域显著增强,瓶颈制约大幅度改善,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以前传来的领域稳步发展,新兴服务业如雨后春笋般迅猛 1978年,在第三产业各部门,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两个以前传来的领域增加值合计占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2.5%,2018年变动调整为37.5%,下降了15个百分点。 随着网络和现代新闻技术的应用,电子商务、现代生产力服务等新兴服务业迅速发展,成为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增长的新动力。 2017年,全市新服务完成878.78亿元,同比增长58.2%。 电子商务的金额比上年同期增加31.7%,为10638.0亿元。 网络和现代新闻技术、现代生产力服务两个行业的公司收入占新服务公司收入的76.5%,成为提高服务业水平的新动能。
三、诉求结构:投资和费用共同拉动经济增长,投资驱动作用明显
投资、费用、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辆马车”。 建国70年,青岛经济迅速发展,gdp的诉求结构兼顾了供给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改善,总量、速度和比例关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
(1)诉求总量不断扩大,经济增长以内需为主
建国初期,居民的支出受到限制,投资资金匮乏,经济增长依赖于通常的支出受到了牵引。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投资和费用诉求逐渐扩大,1978年最终17.5亿元,资本形成总额9.3亿元,净流出11.6亿元,到2018年分别为4570.93亿元,6998.65亿元 三大诉求对gdp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35.5%、53.2%、11.3%,青岛市经济增长以内需为主,最终支出和资本形成是gdp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2)投资率持续上升,gdp增长因素从支出向投资主导型变化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城市化、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青岛市的投资和支出规模不断扩大,投资率逐渐上升,支出率相应下降。 投资率和支出率的上升主要受宏观调控政策和其他经济因素的影响具有比较明显的两个阶段的特征。
1、费用主导型
建国初期,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产品供应不足,费用第一是处理温饱问题。 物资和资金匮乏,有限的投资仅限于要点工程和重工业。 投资和支出对经济增长不强。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1991年,随着改革开放从农村向城市的进展、开展,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通常将大幅增加的收入用于即期支出。 在此期间,支出率从1978年的45.5%上升到1988年的52.5%,最终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比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高近9个百分点,占主导地位。
2、投资主导型
从1992年到1995年,全国发生了新的建设高潮,在这个宏观背景下青岛市的经济增长动力发生了变化,进入了以固定资产投资为先导的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期。 投资诉求年均增加18.1%,比支出诉求增加6.2个百分点,投资率从1991年的42.3%上升到1995年的46.4%,提高4.1个百分点,支出率相应下降5.7个百分点,投资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第一动力和
1996-2001年,与前期出现的经济过热现象相比,中央采取以控制压缩投资和信用投入为主的控制措施,投资率下降,费用诉求比较平稳,投资率和费用率大致稳定在42%和45%左右,经济迅速发展且
从2002年到2007年,青岛经济进入新的上升期,随着多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累积效应的释放,固定资产投资进入年均20%以上的结构调整轨道,投资率迅速回升,达到47.3%,投资诉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从2008年到2018年,国家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继续推出4兆经济刺激政策,投资率不断上升。 特别是近两年,随着比较重视有效的投资质量,投资在经济增长和优化供给结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08年的投资率达到48.0%,2018年达到58.3%,投资平均贡献率达到56.4%,最终超过20.6个百分点
(3)进行投资结构的优化调整,释放变革提案质量,迅速发展新的动能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青岛市委、市政府连续推出“双招双引”、“双月奋斗”、“千企业大招商”和“重大项目推进行动”等活动,聚焦大项目和基础设施行业的持续扩大 三次产业投资的比例从1978年的3.6:55.1:41.3调整到2018年的0.9:21.5:77.6,第三次产业投资的比例上升了36.3个百分点,一、二次产业投资的比例分别下降了2.7个百分点和33.6个百分点。 2018年,战术新兴产业投资占投资总量的28.8%,其中工业战术新兴投资17.2%,服务业战术新兴投资11.6%; 高新技术制造业投资占5.5%,其中高新技术制造业占2.5%,高新技术服务业占2.9%,释放出变革质量迅速发展的积极信号。
从投资诉求内部来看,库存变动在资本形成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大幅下降。 1978年,库存变动占资本形成总额的比例为54.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度和经济体制的转变,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幅度提高,供给方结构性改革带来的“产能去除”、“库存去除”减少了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市场
(四)成本上升态势明显,成本结构飞跃提高。
建国以来,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支出水平也提高了,支出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温饱型到今天的文化精神享受型,从手表、缝纫机、自行车的费用到电视、冰箱、洗衣机的费用,进化为手机、电脑、新闻互联网等互联网产品的青睐,家庭用汽车、住宅、文化娱乐胡
改革开放前,城乡居民的支出为了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温饱是头等大事。 1978年,青岛居民支出水平为234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均达到60%以上。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支出要求大幅度解放,支出结构单一,供给总量不足的束缚被彻底打破,居民的支出水平大幅度提高。 2008年,青岛居民支出水平上升到13488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37.4%和37.7%。 党的十八大以来,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全面走向小康社会。 2018年,青岛居民支出水平上升到35591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28.3%和29.5%。
四、所有制结构:公有民营经济将秋色平分,民资活力增强
建国初期,我国一切制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前,“一大二公”的一切制大体在指导下,公有制经济取代了多种经济成分,非公有制经济几乎为零,所有制经济迅速发展严重不足。 改革开放后,随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制共同快速发展”的经济制度的建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巩固、快速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诱惑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青岛城市快速发展的日新月异,同样离不开一切制结构的多元化变革。 特别是民间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为锻造城市综合实力的生力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公共经济依然处于主导地位,结构继续优化
改革开放初,青岛市工业公司768家,工业总产值49.3亿元,为国有、集团等公有制经济统一天下。 随着“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需要和有益补充”、“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两不可动摇”的提出,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进入了共同快速发展的轨道。 2014年,公共经济增加值3956.36亿元,占gdp的44.7%,到2018年达到5195.72亿元,占gdp的43.3%,公共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绝对特征发生了调整变化,逐渐退出了通常的竞争行业 但是,在电力、水、石油等垄断性基础产业部门、金融、通信等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行业,国有经济依然具有绝对的特征和强大的控制力,同时发挥人才、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特征,发挥社会资源的
(2)民间经济迅速崛起,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的活力基因
直到1978年,青岛只有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外资和民间经济类型还是空白。 改革开放为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快速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民营公司迅速发展,在规模、速度、结构和地位方面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总量扩张和质量提高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 青岛在发动“加大民营经济”攻势后,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高速公路,为青岛经济的优质快速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到2018年,青岛市民间经济市场主体同比增长13.5%,达到129.6万户,占全部市场主体的比例为96.8%,增加值为5339.1亿元,增加值为8.4%,比同期gdp高1个百分点,gdp比例为44.5%,全部 民营经济的经营范围本来也从贸易餐饮业、运输业、居民服务业扩大到国民经济的多个领域,特别是在工业、批发零贸易餐饮业、房地产、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几个领域,民营经济增加值所占的比例都是80。
(3)外资经济活跃,青岛经济迅速发展的加速器
青岛作为首次对外开放的东部沿海城市,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转化为强大的快速发展动能,有力地推进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利用外资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功能的提高和国际化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90年代以来,港澳台和外商投资进入青岛,外资经济逐渐活跃,2000年占gdp的近三分之一,成为公共、民间三分之一的世界和支持青岛经济快速增长的有力动力。 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发生,国际经济环境严峻,外资经济面临考验,青岛的外资利用额从2011年开始跨越30亿、40亿、50亿、60亿、70亿、80亿美元的6个“10亿步骤”,外资经济为GDD 除此之外,外资经济逐步实现了量化变化的优化提高,服务业外资的高速发展占半壁江山,实际采用外资52.67亿美元,占60.6%的比例。 高新技术产业、新兴服务业外资迅速增长,通用设备制造业实际采用外资8.21亿美元,所占比例为9.4%; 专用设备制造业实际采用外资3.49亿美元,所占比例为4.0%; 新闻发布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际采用外资2.7亿美元,占3.1%。 结合“引进”和“走出去”,项目质量逐步提高,结构日益优化的良性快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组织青岛峰会后,青岛急于进入国际大都市,以更开放的地缘特征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投资青睐这块热土!
请点击青岛制造官网。
标题:辽宁:新经济增加值省第一!权威解读:青岛经济转型70年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21629.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