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青岛制造业百强:块头更大,后浪越来越多
本篇文章2515字,读完约6分钟
青岛制造业百强企业:“规模”更大,“后浪”越来越多
海尔、海信、CRRC四方位列前三
与前一交易日相比,前100家公司的营业收入和总利润分别增长了6.18%和2.59%
准入门槛大幅提升至7.3亿元
青岛最大的制造公司是谁?《青岛制造》最有潜力的“后浪”是哪些公司?继家电之后,哪些行业有可能成为“青岛制造”的新代表行业?
11月5日发布的青岛制造业百强企业名单为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了参考。
名单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会同市公司联合会、市公司协会制定,由公司自主申报。结果按照2019年营业收入排名。
总体而言,2019年,在国内外形势众多严峻、经济下行压力新的背景下,青岛制造企业仍保持活力,资产规模稳步扩大,整体指标明显改善。
数据显示,前100家公司的营业收入、利润总额、总资产、所有者权益、R&D费用和员工总数分别比上一榜单增长6.18%、2.59%、6.7%、8.15%、9.1%和7.81%。榜单的准入门槛从1.1亿元大幅提升到7.3亿元。
通过从不同维度对榜单进行分析,可以更清晰的了解青岛制造业的优势以及未来的快速发展趋势。
呈金字塔形分布
大公司军团“稳定”
从公司规模来看,榜单分布呈现金字塔型。营业收入7000-20亿元的公司49家,营业收入20-40亿元的公司25家,营业收入40-100亿元的公司12家,营业收入100亿元以上的公司14家。位于塔顶的海尔集团和海信集团,都是收入过千亿的公司,都是彻头彻尾的“大象级”公司。
总公司是青岛产的道碴石。从名单上看,青岛大公司兵团是“稳定”的。虽然前10家公司竞争激烈,但没有一家公司遭遇“滑铁卢”。
海尔集团和海信集团分别以2900亿元和1269亿元的营业收入排名第一和第二。
中铁青岛四方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中石化青岛炼化有限公司、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分别排名第三至第五,营业收入分别为458亿元、400亿元、363亿元。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和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排名第六和第七,营业收入分别为280亿元和263亿元。
青岛特钢股份有限公司、赛伦集团有限公司、中石化青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8至第10位,营业收入分别为160亿元、151亿元、144亿元。
与之前的榜单相比,三大集团公司排名互换,分别是CRRC四方和中石化青岛炼化、青岛啤酒和通用五菱青岛企业、赛伦集团和中石化青岛石化;一汽解放和青岛特钢的青岛企业保持不变。
上市公司的所有区(市)都在名单上,但前100家公司中有66%位于西海岸新区、城阳区、崂山区和即墨区,分别有27家、16家、12家和11家入围公司。
超级30%新列表
新兴产业出现
榜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步伐。
数据显示,100家公司中有69家连续两年入围制造业百强,更新率为31%。按新公司分类,高端设备、新能源新材料、电子技术行业占比50%以上。
以排名第78位的青岛郭萱电池有限公司为例。郭萱高新技术是中国最早从事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电池组)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公司之一。2000年在青岛成立全资子公司,支持北汽新能源莱西生产基地。目前已成为青岛新能源汽车行业重要的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之一,2019年营业收入超过11亿元。
不仅是新公司,还有“老面孔”通过自身创新快速发展,带动“青岛制造”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或者回到最具代表性的前10家公司名单。
年青岛制造业百强十强。
海尔和海信不再是只进行产业链低端组装的家电公司。
海尔从白电厂商起家,多年前就打破了这个圈子,把自己定位为网络公司。目前,海尔搭建的kaos平台在全国十大产业网络“双跨”平台中排名第一,为青岛打造世界产业网络之都提供了有力的助力。
世界知名的电视厂商海信,已经摆脱了过去传下来的枷锁,进入了“智慧”时代。它创造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城市”新模式,充满了格式、场景和智能。
今年9月底,两家公司均入选中国战术新兴产业100强龙头企业,海信排名第20,海尔排名第29。
从第三至第十家公司的总收入规模来看,汽车、轨道交通等新兴行业的经营收入占近一半。其中,CRRC四方股份有限公司和一汽解放青岛企业不仅规模大,而且在技术创新方面也是行业领导者。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悬浮列车和解放高端重型卡车jh6都离开青岛。
事实上,就连看似传世的青岛特钢、赛伦集团也早已脱胎换骨。赛伦集团的“橡胶链云”平台是全球首个投入使用的橡胶行业网络平台,能够快速打开橡胶领域的关键生产要素,实现公司内部运营和上下游公司的全面互通。前几天在第二届中国工业网大赛北(青岛)赛区获得一等奖。
私营企业占全国的一半
行业更有活力
民营企业的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产业的活力。
从这份名单来看,青岛民营制造企业的实力在逐渐增强。百强企业中,民营企业占54%,国有企业占26%,外资企业占19%。
前20名的公司中,赛伦集团、姬发集团、青特集团、青岛九联集团有限公司、青岛特瑞德电气有限公司、青岛汉和集团有限公司都是民营公司。
百强私企,数量不低,质量越来越高。
即时开发集团,从odm转型oem,利用工业网络提升柔性制造能力,已成为优衣库在中国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在技术和工艺上不断创新的青特集团,在众多公司中脱颖而出,成为戴姆勒高端卡车的桥壳供应商;特瑞德抓住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机遇,成为中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运营商...
还有很多潜力股也在成长,比如国内坚果零食知名企业品牌青岛卧龙食品有限公司;青岛威奥铁路有限公司专注于为高速列车、城轨、地铁车辆提供内置模块化产品和零部件,并已成功上市;青岛犹太洋海藻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是集海藻养殖、养殖、综合利用、深加工为一体的国内外第一家海洋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公司,未来目标是成为世界级海洋生物医药跨国集团...
此外,由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和上河示范区的快速推进,青岛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国外市场成为青岛制造企业的重要增长点。数据显示,上市公司的境外收入、境外资产和境外员工分别比上年增长192.16%、196.31%和38.7%。(青岛日报/管亥信息员孙鑫)
标题:[本地]青岛制造业百强:块头更大,后浪越来越多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8913.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