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作好优化升级三大文章
本篇文章3108字,读完约8分钟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的抓手,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重点抓好“老字号”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新字号”培育拓展三大项。加快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哈尔滨中央大街在夜晚充满了活力。品尝百年老店的麦蒂冰棒,听一些街头西方音乐,参观这座充满欧洲风情的城市,这是许多外国游客的“标准”。
活力还在于哈尔滨经济发展的肌理。近年来,哈尔滨坚持把转变方式和结构作为振兴和发展的重中之重,把有利机遇转化为发展红利,把有利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连续10个季度稳定在6.5%-7.5%的范围内,发展预期持续提高。
传递方式
构建新型产业格局
哈尔滨拥有黑龙江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约占全省经济总量的40%,粮食产量占全省的四分之一以上。全市有院士38人,在资源、产业、科教、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支撑能力,是黑龙江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
2016年,哈尔滨市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分别增长7.3%和7.5%,位居东北四省市之首。但是,哈尔滨的干部群众深刻地认识到,同全国的情况相比,不进则退,要想赶上发展,发挥带头作用,就必须更加努力地夺回发展优势。
一个词“抓住”意味着时间和决心。发挥力量的方向不仅是空国内总需求的增加,也是哈尔滨具有明显供给优势的地区。
哈尔滨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的起点,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改造和提升“老字号”,巩固和拓展传统优势产业,深度开发“老字号”,促进产业链下游延伸,培育和拓展“新字号”。对于新材料、生物、现代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支持力度,抢占高端,扩大规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市场消费点和就业岗位。
目前,哈尔滨市食品工业产值和旅游总收入分别达到1550亿元和1039亿元。在巩固和提升这两个产业的基础上,哈尔滨还采取积极措施,加快高端设备、生物医药、智能设备等朝阳产业达到1000亿元,培育和壮大了一批100亿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健康养老、现代物流等产业集群,初步构建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经济转型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哈尔滨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700.7亿元,同比增长3%。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4.6%,同比增长3.6个百分点,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8.8%。其中,旅游业实现突破性增长,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965.5亿元,同比增长13.4%。今年重点生物医药行业总收入预计将达到600亿元,同比增长22.4%。在通用航空空产业方面,已批准建设通用航空空产业示范基地,并吸引了艾弗瑞克、天津新茂等企业参与项目建设,集聚效应已初步显现。
把握双重创造
激活新的发展势头
在哈尔滨的中轴线上,一个创新和创业的高地正在慢慢崛起。
在这条15.8公里长的街道上,有18所高等院校、3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近40个科技企业孵化器。从2016年起,黑龙江、哈尔滨、南岗区政府开始建设中国最长的创新创业街,并将“校园集聚带”升级为“高新技术产业带”。“我们的眼睛不仅要向外看,还要向内看,充分利用我们的资源。”哈尔滨市南岗区市长宋对记者表示,南岗区主动转变观念,投入了实实在在的资金,努力工作,真心实意为高校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科技改造“墙中有花,墙外有香”的局面。
“打科技牌,走创新之路”。哈尔滨市抓住科技成果转化的突出不足,构建了市级校(所)间科技合作、企业研发、科技企业孵化器、国际科技合作、技术转移和科技投融资服务六大平台,确保了科技成果的产生、顺利转移、接收、保留和成长。
哈尔滨市科技局局长李志杰对记者表示,为了推进科技转型,哈尔滨市为解决“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付出了巨大努力。例如,为有效激发创业源泉,哈尔滨市启动了“三权”制度改革,引导一批高层次人才走出实验室创办企业,推动了一大批高层次科技成果向企业产品转化。又如,针对大量实验室成果转化时“大学想做,市场主体不愿意做”的困境,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在政策资金中的补位和引导作用,通过“机构+企业+资金”的新组织结构,建立新的制度和机制,留住人才进行治疗。 应建立以人为本、科技成果市场化运作的机制,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有效途径。
哈尔滨还组织成立了“黑龙江工业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300024)产业集团”、“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产业集团”等新型产业机构,由政府出资,参股较少,为有效突破成果转化的制度和制度障碍探索了一条新路。其中,刚刚成立一年多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集团市值接近100亿元。
哈尔滨龙门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董事长邹远鑫告诉记者,2015年,他从一名律师转行,打造了一个孵化器“龙门客栈”,现已发展成为黑龙江省最大的民营科技孵化器。据了解,目前哈尔滨有131个科技孵化器和中创空机房。“虽然哈尔滨的投融资不够活跃,但这里的创新创业氛围和市场需求相对较好。”邹元欣说:
金融对创新和创业的重要性在东北尤为重要。因此,哈尔滨市积极发挥金融科技资金的杠杆作用,带动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科技创新活动。同时,全面实施“创新券”计划,建立“企业投资第一、市场评估、政府补贴”的科技经费后资助方式。
双创的生命力正在加速。据统计,2012年至2016年,哈尔滨市共聚集科技成果3928项,转化科技成果2324项。高新技术企业从308家增加到492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今年前三季度,哈尔滨有180家高新技术企业,哈尔滨新区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被批准为第二批国家“双创新”地区和高校基地。
推动改革
为振兴创造良好的环境
记者在哈尔滨市道里区采访时了解到,道里区在原有的招商引资局的基础上,成立了五个专业的招商引资分支机构,并成立了企业服务局。道里区委书记冯延平告诉记者,通过改善经营环境,企业办事的“快车道”将会更加顺畅。
完善体制机制,全面深化改革,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根本措施。在问题和需求的引导下,哈尔滨进一步简化管理、下放权力,着力优化经营环境,从市场中寻找途径、步骤和方式——率先取消全国所有市级自主行政审批项目;在全省率先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开展内部机构和大型处室改革。这些措施使政府权力精简了52.5%,相关中介服务减少了35%,承担行政审批职能的市政府部门减少了81%。
哈尔滨行政服务中心从简化要素、压缩时限等关键环节入手,全力进行审批服务流程再造。目前,中心46个窗口单位的465项流程再造已经完成,11个部门的33项已经“不开会”处理,10个部门的49项已经“零运行”,23个部门的202项已经“一次运行”。
政府做“减法”,市场做“加法”。今年前三季度,哈尔滨新增市场主体9.4万个,市场主体总数达到66.3万个。
好的环境导致好的项目。在去年8月建成的哈尔滨创新金融园区,平安普惠总部、中信资本、嘉实资本等40家国内大中型金融企业入驻园区,为服务中小企业、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到2020年,预计只有平安普惠项目能实现约8亿元的税收收入。”哈尔滨创新金融产业园管理委员会主任马瑞告诉记者。
2017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东北和华东部分省市对口合作工作计划,哈尔滨和深圳形成了“一对”。目前,双方已签署对口合作框架协议,签约项目52个,签约金额达274亿元。
更重要的是,哈尔滨还将借鉴深圳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自主创新、产业发展、资源利用、环境建设、市场观念和管理等方面的成熟经验和先进做法。据了解,哈尔滨市已派出12名区、县、职能部门负责人到深圳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倪()
标题:哈尔滨工业作好优化升级三大文章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7185.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