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睡的资产” 陕西平利县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取得成效
本篇文章1568字,读完约4分钟
两年来,陕西省平利县有效发挥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产权的抵押功能,使农村“睡觉的资产”得以充分发挥,有效解决了龙头农业企业和大工业家庭的融资问题,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扶贫注入了新的活力。
平利县位于陕西、湖北和重庆的交界处,是秦、巴接壤贫困地区的一个重点县。早在2009年,平利县委、县政府就联合当地市县人民银行、安康银监局、安康信用社办公室,大力支持县农村商业银行(原信用社)作为主承包商,率先探索“扩大农村信贷有效担保范围”的金融创新,突破相关规定,开启了“两权”抵押贷款的“破冰之旅”。
为确保“两权”抵押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平利县成立了“两权”抵押试点工作指导小组,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一个实施方案”和“八项配套措施”,从政策落实、抵押评估、贷款管理等关键环节进行细化。
在当地人民银行的指导下,平利县金融机构严格规范操作流程,突出重点环节,有序开展“两权”抵押业务。首先,接受验证。金融机构受理贷款申请后,应通过家访和实地调查,确保申请贷款的大型工业企业和龙头企业资信良好,贷款使用可靠,抵押物真实。第二,权利保障。根据贷款人提供的抵押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产权分别经县农林科技局和县房地产登记局认证,是贷款人的有效抵押物。第三是评估抵押贷款。坚持“物有所值、风险可控、公平自愿、惠民利民”的原则,实行借款人、贷款人、承包人、村组、镇农业综合站、县农林科技局对农地经营权的“六位一体”联合评估。评估完成后,由登记机关办理他项权利证书,经第三方公证后办理贷款手续。第四,准确放贷。贷款金额根据农村土地经营权评估值的50%和农民住房产权评估值的70%确定,贷款银行负责跟踪服务,确保贷款的使用不转移,发挥效益。
围绕农业龙头企业和大工业户的贷款需求以及金融机构的贷款需求,县人民银行牵头定期召开银企对接会,及时向银行推介企业发展项目,向企业宣传银行新的信贷政策,改变银企信息不对称、沟通不畅的局面,建立银企合作的“绿色通道”。针对龙头企业、大型工业企业等信贷需求较大的新市场主体,应引导金融机构深入企业,进行点对点连接,准确运用“两权”抵押政策,有效解决“无担保企业贷款、银行不能放贷”的现实问题。在平利县农村商业银行的示范带动下,平利县农业银行(601288)、邮政储蓄银行和长安银行参与了后续工作,“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实现了全县金融机构的全覆盖。
在“两权”抵押贷款试点过程中,平利县始终把维护信贷双方的合法权益作为试点改革的出发点,坚持“三条底线”,采取多种措施防范信贷风险。
为了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作用,促进金融机构基层网点与基层党组织的“双基联动”,平利县建立了农民和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全面开展了信用用户、信用村、信用镇建设评估,做到了守信用、贷款不亏。严厉打击“违约”、“贷款诈骗”、“逃废债务”等不良行为,规范金融市场秩序,努力营造诚信的社会环境。
据了解,平利县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解决了金融机构有钱不能放贷、大工业家庭缺钱不能抵押的实际问题,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更加有力和有效。
返乡创业也成为平利县的一大亮点。过去,有49,000名年轻人全年都在户外工作。全县启动“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政策后,农民返乡创业的积极性大大调动起来。2016年3月,平利县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示范县。
平利县作为秦巴连片贫困地区的重点县,各种生产要素和载体的聚集放大效应明显,土地产量提高,农业效益大幅提高,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特别是,通过“两权”抵押贷款的联系,利息联系得到加强,贫困家庭与工业项目紧密相连,与龙头企业相连,并嵌入产业链。“三个转变”的雏形已经初步形成,即资源转化为资产、资金转化为股份、农民转化为投资者,这进一步拓宽了精准扶贫和扶贫的现实路径。
标题:唤醒“沉睡的资产” 陕西平利县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取得成效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6969.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