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老走向“医养结合”时代
本篇文章1388字,读完约3分钟
本报记者张孔娟李梅
11月14日,由ofweek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门户网站主办、ofweek医疗技术网承办的“ofweek 2017(第二届)中国医疗技术大会”召开了关于精密医学的专题会议。
中国发布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曾指出,到2017年,要初步建立起医疗护理相结合的政策体系、标准和管理体系,建设一批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具有资质和能力的医疗卫生机构或者养老机构;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医疗与养老相结合的体制、机制、政策和制度,实现医疗卫生资源的有序共享,基本形成覆盖城乡、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的医疗与养老相结合的综合连续服务网络。然而,几年过去了,面对这条艰难的“融合之路”,政府部门、养老机构、各级医院和社区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据了解,自我护理和护理的结合已经出现。一方面,养老机构的实施水平存在争议。对于养老机构来说,医疗完全是另一个领域。一旦引入,风险就很大。另一方面,一些养老机构将医疗和护理相结合作为新的突破,希望改善其经营状况。因此,试图申请医疗机构或医疗服务资格实际上是看中了医疗支付系统。
“‘医疗’不活跃,‘护理’很热”是“医疗”与“护理”并重的状态:由于医疗资源的短缺,综合能力强的大型医院无暇介入老年人无利可图的医疗需求。然而,养老机构越来越热衷于“医疗”。在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下,许多养老机构只能做他们能控制的事情,建立内部诊所或医疗机构。然而,在投入了巨额成本后,往往因为需求不足而陷入困境,这样的失败案例比比皆是。
事实上,许多老年人不应该通过医疗保险来支付慢性病管理和残疾护理费用。如果提到医疗和护理的结合,他们想争取医疗保险,而没有准确界定和有效监督医疗和非医疗服务,这将对未来的医疗保险制度造成巨大的隐患。
根据有关政策,老年人住院治疗的费用可以报销,而在养老机构接受的护理和康复服务不在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内。然而,医疗与护理相结合的养老机构显然位于医院与普通养老院之间的模糊地带。由于系统中缺乏详细的差异化标准和监管规定,养老机构的大量操作被搁置,一些“保险欺诈”和“保险套期保值”的混乱现象频频发生。
在现行制度下,养老机构由民政部门审批和管理,医疗机构由卫生和计划生育部门管理,医疗保险报销由社会保障部门管理。由于不同部门的职责界定不清,政策和标准不统一,养老机构往往只能夹在不同部门之间。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多头管理是医疗和养老无缝衔接的最大障碍。
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提出了医疗护理一体化的四种可能形式:一是鼓励原有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二是对原有养老机构增加医疗服务资格;三是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四是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推广家庭医生模式。为此,许多地方已经尝试过了。
2017年8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关于深化“分配服”改革,激发医疗领域投资活力的通知》,启动了卫生计生领域10项重点改革措施,其中第一项是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诊所审批,改为实行备案制。业内人士指出,这一政策将明显简化招标过程和程序,但相关条件、标准和门槛仍然存在。
尽管困难重重,许多养老金从业者仍然对养老金市场的未来充满信心。在当今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时代,人们的养老观念和支付能力也在发生变化。随着各种资本的介入和全国各种尝试的出现,在市场的作用下,供求的良性循环将逐步形成,市场未来将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标题:中国养老走向“医养结合”时代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6000.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老博会“乐享”新养老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