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中国大开投资之门后的现状:外资脚步仍迟疑
本篇文章2071字,读完约5分钟
新闻地图
为了引进外资,中国政府最近推出了一系列措施,拓宽外资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渠道,包括开放沪港通、债券通过率和提高rqfii额度等。然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外资进入中国的热情并不像预期的那样热烈。就数据而言,除了中国债券市场连续四个月吸引外资流入有所增加之外,其他渠道的数据都不太乐观。
一些市场分析师认为,这与今年年初以来人民币的表现有关。另一方面,一些央行纷纷改变传统的宽松货币政策,这与全球流动性收紧有关。
连续两天,中国政府出台了两项拓宽外资渠道的政策:7月3日,中国开始债券北行交易;沪港通和深港通后,债券市场进一步开放;7月4日,香港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额度扩大至5000亿元。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进程明显加快。
今年,花旗银行宣布中国将被纳入花旗世界政府债券指数扩张市场,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宣布a股将被纳入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全球新兴市场指数,中国积极鼓励外国投资者参与中国市场,推出了允许海外评级机构在中国展示、授予外国证券经纪人承销国内债券资格等新政策,并承诺推动自由贸易区的开放,不断减少外国投资者的负面名单。
中国管理层目前正在加大努力,吸引金融账户下的资本流入。野村证券(Nomura)驻香港首席中国经济学家赵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股市和债市的投资渠道正在不断扩大。然而,由于人民币持续贬值的压力以及资金无法自由流出,资本流入相对缓慢。
外资进入中国国内市场有四个主要渠道。数据显示,这些频道正经历着道路宽阔、汽车稀少的尴尬。
rqfii/qfii
作为离岸人民币基金最早的回报渠道,rqfii主要为海外基金提供一种直接投资中国国内证券市场的方式,包括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Rqfii etf一度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但它的配额很紧。7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把香港的人民币可兑换货币投资总额从2700亿元增加到5000亿元。
然而,自2015年以来,rqfii公募基金产品的总资产持续下降,表明市场基金的实际流入需求较冷,这与rqfii的大幅扩张形成鲜明对比。彭博汇总数据显示,截至目前,112个rqfii产品的总资产为106亿美元,合同金额为720亿元人民币;其中,以人民币交易和披露的rqfii产品有73种,总资产只有360亿元左右,较历史高点下降了近50%。
自2015年以来,rqfii公共基金产品的总资产持续下降
哲本咨询(Zheben Consulting)专注于跨境基金业绩的高级分析师方川对彭博(Bloomberg)表示,尽管各机构已申请了2700亿港元的2700亿港元额度,但产品需求不足,导致公开发行规模整体萎缩。汇率贬值、高套期保值成本、对国内系统性风险的担忧以及政府对市场的干预都是导致人民币贬值的原因。
根据外汇局的数据,截至6月29日,rqfii共批准人民币5431亿元,qfii共批准外币资金927.74亿美元。
沪港通深港通
沪港通和深港通分别于2014年11月和2016年12月推出。双向渠道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资本进入国内股市。特别是深港通对资本北进的热情超过了沪港通,沪港通更早开通。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沪港通北行流入势头减弱,卖出超过买入的净流出增加。
相比之下,国内基金投资海外股票的热情持续上升。根据彭博社的汇总数据,6月份沪港通有8天资金净流出,其中6月1日的交易量为148.7亿元,而日交易量为130亿元,表明卖出超过买入,净流出为18.7亿元,为3月9日以来的最大值。
沪港通资金向北方的外流加速
此外,7月11日,中国大陆投资者通过深港通和沪港通买入了34.6亿元的港股,这是自5月18日净买入规模达到37.6亿元以来的最高水平。银行间债券市场
焊接连接
目前,债券互联只开放来自北方的资本流入交易,这为国内债券市场带来了更多新鲜的海外血液。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允许海外评级机构在国内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评级业务,使投资操作更加便捷,评级来源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
根据中国债券数据,截至2017年6月底,海外机构持有的中国债券规模升至4490亿元,6月份增加201亿元,为去年9月以来最大单月增幅,也是连续第四个月增加。然而,与中国债券市场高达69万亿元人民币的股票规模相比,外资在中国债券市场的比重还不到2%。
海外机构已连续四个月增持中国政府债券
据中国货币网报道,在债券交易的第一天,19家报价机构和70家海外机构完成了142笔交易,价值70.48亿元。目前,债券交易数据没有连续披露。一些债券发行人在一级市场的公告表明,外国投资者对通过债券参与发行新债券持积极态度。
尽管官方数据显示投资热情一度高涨,但海外投资者仍有一些疑虑。我们的客户对中国大陆主权债券没有需求。东京朝日人寿资产管理公司(asahi life asset management)高级基金经理中谷庆弘(Yoshihiro nakatani)表示,当中国政府遭遇金融压力时,它可能不会公平对待外国投资者,而且人们还担心债券市场的评级、违约事件和总体流动性。
标题:梳理中国大开投资之门后的现状:外资脚步仍迟疑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0536.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