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近10年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比翻番 高于美国
本篇文章2509字,读完约6分钟
7月10日,国家经济战略研究院和中国财富传媒集团中国财富研究所联合发布了《中国金融业的高速增长:逻辑与风险》。针对首都空在中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本报告以金融业增加值为核心指标,系统研究了中国金融业高增长的表现、原因和风险,并从宏观调控方式转变、十三五金融发展目标和金融监管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报告显示,近10年来,中国金融业的增加值翻了一番,从2005年的4%迅速上升至2015年的8.44%,不仅高于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经济体,也高于美国、英国等传统发达国家。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以来中国金融业的高速增长是在制造业快速衰退的背景下发生的,这意味着金融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正在丧失,表明风险爆发的可能性正在增加。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为了寻求新的经济增长动能,我们必须厘清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探索中国金融业快速增长背后的逻辑、潜在风险及解决方案。
2012年以来,中国金融业的快速增长与行业比重的下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可以通过三组数据来说明:两个行业的增加值率、增加值增长率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从增加值率来看,2012年至2016年,金融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上升,依次为6.51%、6.92%、7.25%、8.44%和8.35%;同期,工业增加值比重迅速下降,分别为38.66%、37.35%、36.31%、34.5%和33.31%。(2)从增加值增速来看,2012年和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分别为7.9%、7.8%、7.3%、6.9%和6.7%,金融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9.4%、10.6%、9.9%、16%和5.7%,工业增加值增速为8.1%,金融业增速均高于工业增速,2016年除外,远远高于经济增速(3)从各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2012年和2016年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5%、8.9%、9.5%、16.4%和7.1%,而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下降,分别为40.59%、37.9%、35.3%和30.4%
报告称,中国金融业的这一轮快速增长集中体现了许多矛盾,如传统宏观调控措施与中国经济新常态特征不匹配、金融创新快速推进与监管改革相对滞后不协调、股市大幅波动与新一轮房地产价格上涨相结合等。(1)从货币因素来看,在以间接融资为主的中国金融体系中,货币政策过于注重经济增长目标,这使得金融业的高增长成为必然;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动下,影子银行等机构的兴起推动了金融业的高速增长。(2)从股市因素来看,股市扩张和股价波动是金融业增加值比重上升的重要原因。股票市场不仅为实体经济提供了直接的融资渠道,还扩大了居民的财富效应;它还包含实体经济中投资剧烈波动和被挤出的风险,这种风险根源于实体经济和股票市场之间投资回报的差异。(3)从房地产因素来看,金融渠道尤其是银行贷款是房地产业的主要资金来源,而金融业的高增长与房地产业密切相关。如果房地产泡沫和金融泡沫进一步积累,信贷泡沫的膨胀和破裂将不可避免,其对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的影响也将不可避免。
报告称,中国金融业高增长的潜在风险包括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增长不协调的风险,以及在加强监管背景下金融业去杠杆化可能带来的影响。前者的特点是金融体系效率低下,降低了金融可持续管理的能力;单一的金融工具和投资渠道的缺乏导致了一些地区金融风险的大量积累。后者需要考察,随着金融去杠杆化进程的推进,这些基金是否能够进入实体经济,以及如果它们不留在金融体系中会以什么价格进入,这直接决定了从现实到虚拟的转变能否从虚拟转变为现实。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避免去杠杆化产出收缩和价格下降的螺旋循环,即经济下行中的金融加速器效应,避免去杠杆化通过债务通缩周期加剧经济下行。就这两种风险而言,虽然前者是原因,后者是表面上的结果,但一旦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反馈机制,就有必要以更大的魄力推进改革,从而打破这一循环。
报告提出,要促进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一是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保持战略实力,协调好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结构改革;二是协调和推进金融领域的创新与监管、改革与开放;三是增加金融机构和产品的供给,建立多层次的金融供给体系,加强金融机构间的竞争;四是抑制资产价格过度上涨,严格防范和控制资产价格泡沫,扭转持有资产比投资行业更有利可图的局面;第五,直接融资比重将进一步显著提高,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对于当前的金融去杠杆化操作,有必要认真把握其力度和节奏,不仅要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不会受到杠杆作用迅速消除的影响,还要将资金挤入金融system/きだよきだよきだよきだだ0/and迫使其进入实体部门,从而通过寻求那些有希望的投资项目来促进整体经济的转型
报告建议“十三五”期间金融业的发展目标应分别定为8%和30%。也就是说,在“十三五”期间,金融服务业的增加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到“十三五”末,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比重已提高到30%以上。报告指出,将金融业比重稳定在8%左右并不意味着金融发展停滞,而是着眼于提高金融运行效率,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将直接融资比例提高到30%不仅是银行业竞争和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也是实施去杠杆化、降低成本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振兴实体经济的必然选择。同时,这一比例将从2015年的24%提高到2020年的30%,增速将达到25%,符合国务院文件《关于进一步大幅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和优化金融结构的实施意见》的重大要求。
鉴于金融监管改革,报告建议保持现行监管模式,但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方面,从机构合并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大中央银行计划还是双峰监管计划,现阶段行政运作都存在很大困难;另一方面,提高金融监管的渗透力,加强监管协调,可以解决当前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复杂性和潜在风险。目前,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是一种横向协调模式。报告建议将这种模式转变为国务院主导的纵向协调模式,实现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公共服务提供的协调,注重职能监督和制度监督的结合,妥善处理部门职责与协调效率的关系。
标题:社科院:近10年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比翻番 高于美国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0347.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