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倒逼生产和消费升级
本篇文章1416字,读完约4分钟
中国已经向世界宣布,力争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国际大国的责任和担当,也在倒逼中国经济加快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实现“双碳”目标,必须以技术创新为先导,围绕非化石能源替代和能源效率提高开源节流。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中所占比重最大。在煤炭转化为二次能源的过程中,不仅碳排放量巨大,而且是最主要的大气污染之一。近年来,以太阳能和风能为代表的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供应中的比重逐渐上升,能源结构的变化对我国碳排放强度的降低贡献显著。接下来,我们必须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的比例。随着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的技术成熟和产业规模扩大,清洁能源发电成本将逐步降低,碳减排的社会成本将进一步降低。
仅仅依靠清洁能源改造是不够的,还要提高整个生产和消费体系的能源效率。也就是说用最少的精力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经济需求。这取决于技术创新,而低碳相关技术的R&D和市场应用是提高整体能源效率的关键。此外,许多特色低碳服务,如合同能源管理、环境管理等。将有助于减少能源浪费,减少无效碳排放,有助于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
应该认识到,碳排放总量控制最终要落实到生产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的每一个微观主体。要实现微观主体的减排目标,一系列政策必不可少,包括尽快确定最大碳排放增长时间表、发放碳排放许可证、制定碳核查标准等约束机制。短期内,经济活动可能面临成本上升的问题。只有通过技术进步和加强能源管理,才能缓解边际单位减排成本增加的趋势。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工业规模大,碳排放强度高,最先受到影响。但从相关经验来看,2019年中国的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了48.1%,达到了2009年中国提出的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国际承诺,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企业必须改变现有的后期生产管理的寿命终止管理模式,将污染防治、碳减排和能效提升融入生产过程,以清洁生产和污染防治降低碳达峰的环境成本和风险,降低企业的合规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提高企业参与“双碳”目标的积极性,不仅需要强有力的行政手段,还需要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运用经济手段有多种方式:当企业碳减排额超过政府下达的碳排放目标时,碳交易通过二级市场促进企业买卖,减碳的环境效益可以转化为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此外,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可以弥补碳减排的环境成本,增强企业可持续碳减排的积极性。
还应该看到,消费领域的碳减排意义重大。绿色消费是消费方式的改变,也倒逼生产领域减排。在衣食住行中,建筑和出行的碳排放强度占了很大比重。加快电动汽车的更新换代,减少汽油车的碳排放,推广新能源汽车,减少消费出行的碳排放。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尚缺乏配套的强制性能耗标准。下一步,有关部门要引导建筑设计师和开发商充分考虑建筑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消费领域的碳减排涉及消费领域的方方面面。除了绿色购物,我们还应该绿色使用,如及时关闭电脑,自带购物袋,多植树,注重绿色出行,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等等。此外,处置方式直接由产品的废弃物决定,生活垃圾的有效分类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水平,还可以大大减少废弃物的焚烧量,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总之,碳达峰和碳中和涉及到每一个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在这个过程中,生产者和消费者都需要积极适应,做出贡献。
标题:“双碳”目标倒逼生产和消费升级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41688.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