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乡村振兴看崂山】打造齐鲁样板 谱写新版“富春山居图”
本篇文章3020字,读完约8分钟
(东美瑶社区“仙居庐山”主题B&B项目)
青岛信息网11月3日电(记者朱颖通讯员梁泰鸿、张峰、宋宝峰、王小平)建立了“选拔、教育、管理、使用”社区干部机制,持续整顿薄弱分散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立了7个“党建产业联盟”。省级美丽乡村有4个示范点,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大幅增长...离年底还有两个月。走过崂山的城乡,可以看到美丽的乡村和城市为了美丽而共同前进。
崂山区位于青岛东部,辖五条街。163个社区中,农村社区139个,占社区总数的85.3%,城乡二元结构明显。近年来,崂山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市两级党委关于深化和拓展莱西经验的要求,不断继承和深化莱西经验的内涵,在实践中创新,在探索中前进,走上了“组织强、团队硬、服务好、作风纯正、人心和谐”的党组织引领的农村振兴新路子。
从“已选”更改为“已选”和“与强匹配”
——筑牢堡垒,建立健全养殖管理机制
强大的堡垒始于选择正确的身体。王晓社区是崂山脚下一个美丽的山村。过去由于快速发展的思路不清,社区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度处于停滞状态,守金山银山叫群众穷,而以前的“老模式”和“老先进”则被抛在后面。担任社区党委书记后,李泽屏带领社区党员群众以万亩山林为依托,充分发掘当地的生态资源和人力资源,建成二龙山国家aaa级景区,建成生态农业观光区,每年接待游客17万余人次。集体收入每年增长360万元以上;组织社区1500多名茶农和8家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快速发展,培育“甘林春”自主企业品牌,探索规模化、企业化品牌经营新途径。每亩地每年增加居民收入4.8万元,成为知名富裕村。先后荣获“中国美丽休闲村”、“中国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称号,李泽屏本人于2006年7月被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授予“全省担当好书记”称号。王晓社区的一些变化是崂山区不断努力选择一个人,带来一群人,聚集一群人,给一个村庄带来财富的成功例子。
(柳青湾党建产业联盟)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就业和战斗力的基础,“关键少数人”对党能否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至关重要。围绕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基层“三农”员工队伍,进一步确定社区秘书选拔标准,完善档案管理制度,细化七大岗位调整流程,规范和完善秘书档案,严格务实选人用人。实施“人才引进”和社区后备人才递进培养计划,找出382名地方优秀人才,建立社区后备人才库,保证“人才”和“好人”从“好人”中选拔,为促进农村振兴做好人才储备和组织保障。
依托浙大、复旦等国内知名高校和干部教育基地,采用“封闭式管理+集中授课”的模式,每年轮流培养260多名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居委会主任,区委主要领导每年亲自参加党课,促进社区干部加强党性、遵守纪律、遵守规则、提高能力。颁布了《社区党组织书记考核管理办法》,考核内容包括团队建设、社区治理、服务群众、民主管理、区域党建等11项具体工作人员。制定社区干部底线管理办法,对违反底线的社区干部实施四项组织解决方案,强化社区干部的纪律和规则意识。探索建立社区小微权力清单,梳理出社区事务、基层党务、扶富济贫、印章管理5大类10大权力清单。严格管理,更注重关心。建立农村干部“基本薪酬+绩效补贴”的长效结构性岗位补贴机制,实行社区干部免费体检制度,每年安排30多万财政资金用于社区书记体检,深入发掘和宣传农村振兴和基层治理中涌现的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的优秀事迹。许多优秀的社区党组织书记被评为省市“代好书记”。
崂山区以建设强支部为重点,从加强基层党组织的规范化、标准化、组织设置、队伍建设、党员快速发展教育管理等9个方面,建立了基层党组织“1+7”标准化体系,颁布了《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基本标准》;支持制定《基层党组织评星、定级、升级管理办法》,每年采取“支部自评—上级评议—会议评议—组织联合评议”的方式,划分为1-5个星级,与优秀一级、政策扶持、保障激励的评价直接挂钩。
特别是评级在二星以下的,直接认定为软弱涣散社区,下发《软弱涣散社区治理整顿“三要四错”条例》,确定一名区级领导班子成员加入社区,一名街道领导班子成员覆盖社区,一名区级部门成对挂靠,一个工作小组依靠整改,一名一秘帮扶,形成克服困难、集中推进治理整顿的合力。创新实施“三建联动”的网格化治理,全区划分654个网格,党支部(党组)建在网格上,专职网格成员735人,随时随地掌握影响社区和谐的突出问题。抓好农村区域化党建,全面建立街道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和区共建议事会,吸纳区内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兼职,组织18个城市街道成对与涉农街道对接,打造共建共享共赢的党建社区。
组织领导,领导干部,领导员工。目前崂山的组织特征已经转化为推动农村振兴的行动特征,带动作用不断扩大。三年来,崂山139个农村社区中,省市涌现出24个先进基层党组织;有37名优秀共产党员和党员实践者,培育了嵩山侯、冬麦窑、唐家庄、周各庄等10多个“有价值有气质”的党建示范点。
(选择社区“小名人”)
从“单独作战”改为“集群作战”
——党建产业联盟探索实现农村集约化经营的新途径
青山碧水,烟云流水...霜降已近,但在王各庄街的“标山田园情结”里,依然有游客。人们参观茶园,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并前往唐家庄社区与网上名人B&B对打...据报道,这座田园建筑群是由唐家庄、石淼和张家赫联合建造的。崂山区通过党建产业联盟的形成和党组织的整合,全面推进村庄整合
“为了不使各个社区单打独斗,重复建设,我们多次领导党建工作,把党的政治特色转化为农村振兴行动,‘串珠成链’,整体推进,全区推进,找到了快速发展的‘金钥匙’,实现了公司、集体经济组织和社区群众的双赢,探索了农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更有效途径。”孟崂山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委两新组织工作委员会书记。
工业振兴是农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和关键。【/s2/】相比之下,快速发展带风,盲目建设和快速产业发展类似,导致农村快速发展,很难“对接”。崂山区打破了“村上抓村”和“事上抓事”的路子。结合全区农村振兴产业示范带建设,由涉农街道三大党工委发起,区域相邻、行业相似、优劣势参差不齐,有效整合各类资源资产,将分散的资源统一为一体,实现集中连片规模和土地集约经营,为推动社区综合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和条件。先后建立了沙子口柳青湾、王各庄标山、北寨周上路等7个特色鲜明的“党建产业联盟”,辐射周边27个农村社区,13个“两新”组织,15个事业单位,盘活土地、资金、项目、人力等现有农村资源,通过组织整合实现快速发展融合,通过党建一体化实现区域快速发展融合。
形成工业“严阵”。依托联盟内以往产业、特色产业、特色产业,推进“快速众筹发展”、社区与社区、单位合作共赢,激发产业快速发展的规模效应。在沙子口街,刘清湾“党建产业联盟”组织东美瑶、西美瑶、刘庆和三个社区与青岛翔园旅游快速发展企业共同成立青岛刘清文化旅游快速发展有限公司,以翔园企业专业团队为主导进行规划运营,差异化推进三个社区的风格提升和产业升级,努力打造以魔方公园、主题民宿、海洋旅游等新兴业态为特色的“刘清湾滨海度假风情带”。项目完成后,联盟内每个社区每年至少实现40万元的收入。
(社区小名人广场)
打造整个产业链。【/s2/】党建产业联盟依托崂山旅游资源,推动成员社区乡村旅游、医疗、休闲升级等项目发展,推动乡村旅游创新快速发展。王各庄街标山“党建产业联盟”以标山园林综合体建设为平台,打造集观光、休闲采摘、民宿为一体的标山乡村生活体验示范带。在联盟的带动下,唐家庄社区引进专业团队组建合资企业,共同开发社区闲置住宅,打造“崂山唐庄”企业品牌b .三家民宿一期试运行,社区集体从每位b .袁每年的保底收入中获得不少于4万元;石淼社区利用宁镇观等文化资源,实施竹林公园、美丽茶园、余家沟滨水步道建设,打造高标准的田园综合体项目,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张家赫社区成功引进健康谷项目,推动形成以医药种植、中医药研究、中医药养生、药膳、健康班、健康养老为重点的健康养生产业链。
【/s2/】实施企业品牌培育工程。【/s2/】深入挖掘辖区内农村产业的内涵、特点和潜力,共同打造优质企业品牌。北宅街两河“党建产业联盟”以亮泉理想村为中心,在全面实施综合管线进路、环境整治等生态修复工程的基础上,引进了乡村建设知名公司、青年国际农村双创新中心、陶瓷艺术工作室、植物生命美学博物馆等10多个项目,打造了生态绿色乡村北方的典范。目前,枣行“羊肉村”、加比“蓝莓村”、华阳“庄园红”等一批知名农产品企业品牌相继建成,推动了社区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如今,崂山美丽的乡村和美丽的景点通过特色示范带串联在一起,有效带动了沿线产业的快速发展。一个新社区在农村振兴的道路上实现了美丽的蝴蝶变化...
“从“单一管理”向“多元治理”转变”
-"八个小项目",探索更有效的社会治理方式
崂山区王各庄街桑园小区,活跃着一支由16人组成的“桑园大妈巡逻队”,平均年龄60岁。他们走在街上,以促进安全,分流交通和调解纠纷...点亮社区的“安全灯”。在沙子口街东梅瑶社区,由3名法律顾问、4名社区从业人员和5名老干部组成的调解小组,成功解决了资产重组、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坟墓改造等10余项矛盾和隐患。,并且没有发生社区外的冲突或请愿案件。
这是崂山区在实施“八小工程”中,推动乡村治理从“村民自治”向“多元治理”转变的两个具体而又略显生动的表现。近年来,崂山区积极填补基层治理体系的“断层”和空白点,探索实现“有效治理”的途径,将基层自治、法治、德治的相关要求具体化、形象化,全面实施农村治理“八小工程”,有效提高了农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水平和治理能力。
围绕“小公约”的实施,组织139个社区深入探索农村熟人社会所蕴含的行为规范,将法律之外的习惯性事物上升为“居住条例和人民契约”。相关协议包括森林防火、社区重建、违章建筑、文明祭祀、盯梢、不探视等,执行与社区福利待遇挂钩,强化了制度的刚性约束。此外,还开展了晒家规和培训活动,巩固了农村文明的“里子”,促进了农村文明的推进。以完善“小民主”为重点,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重大社区事务民主决策机制,制定社区事务管理“三议两审两公开”实践法,推进社区事务阳光运行和阳光运作,去年以来,因民主程序不健全,没有信访。围绕深化“小服务”,组织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搭建完整的服务平台。目前全区66项公共服务中,有部分项目可以在街道级以下“一次性做好”,跑腿的人比例达到75%。在疫情防控期间,启动战时贴心服务机制,组织260多名青年志愿者担任“买家”和“帮买团”,为社区5200多名贫困人群和孤寡老人服务。
村规民约。
以“小调解”为重点,深化“一个社区,一个法律顾问”制度,加强社区“和事佬”队伍建设,组织有威望、有热情、有能力的老党员、老干部,组建168名矛盾纠纷调解员队伍,把父母与邻居的纠纷第一时间解决,督促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交,问题待处理。以维护“小和平”为重点,结合平安智慧社区和“雪莲工程”,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一体化的社区安全防控体系;通过组建青年先锋队、妇女服务队、平安志愿者队、大妈巡逻队等210多个平安志愿者巡逻队,开展“我为大家看一夜,大家为我看一年”活动,引诱党员群众照看养老院,“巡逻看多”,确保社区安全稳定。在重大活动中,防疫控制、护林防火等。,参加群防群治的志愿者人数达到3.7人。
深入培育“小乡贤”,整合党政机关、科研机构、教育卫生、“两新”组织等社区先进群体资源。一、培育具有社区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正能量文化,引导有才华的社区外来者依法有序参与乡村治理,为社区捐赠物资,帮助社区加快快速发展。准确评选“小名人”,常规评选社区“贤妻”、“好婆婆”、“孝子”、“好少年”,扩大示范群体数量,先后评选出各类先进典型520余个,覆盖创业致富、热心公益、勇于奉献等10多个门类,成为推动农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广泛实施“小家训”,在社区统一制作特色牌匾,挨家挨户悬挂展示,引诱居民传承家训,讲好家庭故事,传承优秀家庭风格,促进形成积极的家庭风格、纯正的民俗风情、优美的乡村风格的良好社会风尚。农村振兴使崂山农村社区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实践的起点。田野里诞生的“莱西经验”,是乡土中国最真实的声音;探索基层党组织的实践是解决问题的最坚实的途径。在新的时代和新起点上,崂山1323个基层党组织和3.1万名党员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深化拓展需要响应时代要求,不断打造莱西经验升级版,真正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加快快速发展的“助推器”、深化改革的“排头兵”、群众的“中坚力量”。
标题:[本地]【乡村振兴看崂山】打造齐鲁样板 谱写新版“富春山居图”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8870.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