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取经上海自贸区,革新创业青岛迈出坚定步伐!
本篇文章3420字,读完约9分钟
这座青春之岛正以越来越快的步伐走出去,创新和创业是她打开大门的通关密码。
当青岛将自己定位为城市中的“独角兽”,抓住人工智能和产业网络蓬勃快速发展的机遇,以开放的心态聚集全球资源要素,培育和拓展“四大新经济”,构建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位一体”的发展生态,提升优质高效的政府服务环境,面向世界时,青岛发出了联合投资发展邀请函。
创建一个更具活力、开放和创新的创业型城市是城市优质快速发展的责任。
随着上河示范区、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地区的建设,以及一系列国家战术特色的叠加,尤其是今年,一片由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家和企业家共同打造的“热带雨林”,正在城市的建筑中悄然而迅速地蓬勃发展。
这一次,焦点集中在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地区。
11月5日,青岛与上海自贸区公司合作对接交流会在上海举行。借着走进世博、迎接“外贸十里”的契机,青岛带来了更多关于山东保税区青岛地区的创新故事。
以创造的名义,“创业城市”应运而生
20世纪,“五朵金花”诞生于青岛。站在新世纪的起点,青岛致力于建设世界产业网络资本和全球风险投资中心,选择再次成为“创业城市”。青岛从未错过开放和快速发展的浪潮,由于改革开放和创新的决定,积累了丰富的制造业和其他产业的存量。
青岛从来没有忽视过自己的不足,创新的主动性不足让她在这几年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中没有掀起波澜。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青岛的“第二次创业”。
长期以来,青岛对城市建设的要求有一个“全局观”:融入更高层次的国家战术,站在中国新一轮更高层次开放和快速发展的“新窗口”。新的快速发展模式一定会重新定义青岛。
青岛肩负着一系列国家责任,在“大流通、双流通”的快速发展策略中,必将发挥其作为连接南北、连接东西的“双节点”的价值,不断为青岛融入新的更高层次的国际大流通提供战术支持和huge/きだよききだ0/room。
随着十九届五中全会的闭幕,“十四·五”期间的产业政策成为公众的热门话题。根据“十四五”期间快速发展的五个新概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我们可以发现,国家将“科技创新”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对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青岛选择打开现代服务业的窗口,成为一个创业型城市,与上海对接,向上海学习,融入上海,以创新为核心动能,捍卫制造业升级和城市优质快速发展。这是青岛早在十四五之前就给出的答案,很有时代感和使命感。十四五计划的相关政策也说明了青岛城市规划建设的前瞻性。现在是建设创业城市的时候了。
青岛认为,建设创业型城市,需要快速激发和聚集各方创新创业资源,打造最佳创新创业生态,激发城市创业激情。
尤其是最近一个月,我们经常感受到青岛创新的脉搏:
10月28日,以“创意创新、创造创业”为主题的青岛创新节开幕。值得观察的是,根据《城市创新创业生态指数研究报告》,青岛今年“跑进”前十,排名第十,比上年高2位,排名提升率全国第三。此外,覆盖医疗卫生、新闻互联网、科技服务业等诸多前沿创新产业的10个重点项目已签约落地。青岛将投资500亿元,建设国家科技工业园,建设30个高端R&D平台,引进2000多名高层次人才。
11月7-12日,青岛将以“汇聚人才,赢未来”为主题,推出“青岛国际人才创新创业周”,促进人才、产业、资本的深度对接。
青岛正在建设一个开放合作的平台,为创新型公司和人才提供日益创新的城市生态。
从“0”到“1”,FTZ的创新重心得到充分展现
在青岛创新节开幕式上,《青岛市委员会关于加快创业型城市建设的十点意见》正式发布,重点构建“政、工、学、研、才、金、服、用、奖、赛”十个方面的政策支持体系。
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表示,青岛提出建设创业型城市,旨在通过创业为主题,更快、更多、更好地聚集城市快速发展所需的人、财、物等各种创新创业要素,为更大的市场空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快速发展。
顺势而为,顺势而为,聚势而强。为了释放创新效率,青岛必须具备核心产业集聚的战术赋能作为载体。
随着城市政策导向的不断优化和创新资源的不断积累,我们将注意力转移到了西海岸,站在了十三五关闭和十四五开启的历史十字路口。山东自贸区青岛地区正成为以新经济、新业务为核心快速发展的创新热点,从长远角度拥抱越来越多的开放机遇,正逐渐成为支撑青岛产业转型的重要载体。
从山东自贸区总体定位来看,要求自身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复制宣传为基本要求,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增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创新力、转变经济快速发展方式、打造海洋强国、加快新旧快速发展动能持续转化、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形成对外开放新高地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如果说更好地服务于对外开放的总体战术布局是FTZ的“使命”,那么创新是FTZ完成使命的必由之路。
据悉,过去一年,山东自贸区青岛地区共承担创新试点任务106项,占全部试点任务的94.64%,已实施50项,正在推进26项。对于山东自贸区青岛地区本身而言,其作为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东海岸创新中心和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的功能定位逐渐凸显。
新形势下,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已成为青岛突破瓶颈、实现差异化快速发展的坚实阵地之一。
据介绍,目前,海尔工业智能研究院、西门子(青岛)创新中心、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多家创新机构已齐聚山东自贸区青岛地区,争取在年内设立2-3名境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中德高水平合作办学已经开展,青岛科技大学中德国际校区正式投入运营,中德青年科学院、智能制造技师学院、青岛中德工业大学正在加速筹备,构成山东自贸区青岛地区产业技术创新升级的强劲引擎。
【/s2/】山东自贸区青岛区借助“申城东风”应该怎么做?[/s2/]
2003年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表示,要努力把上海自贸区建设成为开放创新的综合改革试验区,成为服务全国“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
这就要求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要树立系统思维,注重改革措施的配套组合,加强区内改革与全市改革的联动,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联动,不断扩大政策整合效果。要充分发挥先发制人的特点,率先建立与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努力获得越来越多可以复制和推广的制度创新,加强与其他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合作,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在2018年11月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上海提出了三项新任务,建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区成为主要任务之一。
8个月后,作为经验丰富、中国高端装备产业集中度最高的园区之一,它走近香港,承担起打造万亿美元增长极的重任。据了解,上海自贸区临港新区已形成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航空、智能新能源汽车等“七大”前沿产业集群;新国际贸易、跨境金融、现代航运等“五大”现代服务业;临港新区将离岸经济、智慧经济、总部经济等“四大”创新经济业态纳入“7+5+4”产业体系规划。
从揭牌到今年10月15日,临港新区共签约项目410个,总投资2800多亿元(人民币),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招商引资的“圣地”。
显然,今天的上海已经成为中国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标杆。与上海的再次联手恰逢第三届世博会,青岛正式“物化”了合作开放的理念,从而山东保税区青岛地区成为其“双招双引”的王牌区域。
围绕产业重点,山东自贸区青岛地区不断推进贸易转型升级,深化金融业开放创新,积极引进先进制造业,优质快速发展海洋经济,逐步形成“金融放大贸易,贸易带动航运”的生态快速发展闭环,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和融合——为自贸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山东自贸区青岛地区将以整合思维和包容性思维,借鉴上海此行的经验,瞄准领域前沿,将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融入服务业快速发展进程,进一步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创新结合和快速发展。
此外,山东保税区青岛地区抓住开放的东风,依托“三导向、三导向”的政府服务环境等先锋派开放政策,推广符合国际标准的理念、思路、机制和服务,欢迎上海企业家和企业家以更加成熟的商业环境聚集在这里,实现合作共赢。
在“一新三地”建设的引领下,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正在成为青岛开放创新特色区的标杆。相信这第二次,我们会携起手来,努力做到“双招双吸引”,到上海自贸区这个这个创业城市改革开放的试验场去学习,会更有创新性。
标题:[本地]取经上海自贸区,革新创业青岛迈出坚定步伐!
地址:http://www.qdpdly.cn/qdxw/18725.html
免责声明:青岛新闻网是一家综合的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青岛新闻网将予以删除。